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人物风采>

情系桑梓 无愧人生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张彦建 时间:2010-08-04 Tag: 点击: 2

——纪念张大刚先生诞辰100周年
张彦建
  情系桑梓,叶落归根,乃张大刚先生夙愿。1990年,他因染病在羊城住院治疗,弥留之际,从病榻上护送返故里,半月后,于庚午年闰五月仙逝,寿终正枕八十一岁。他生前单位广东省广播电视服务公司,当地乡政,中、小学校的校长、教师、学生代表,亲朋戚友数百人参加“张大刚先生追悼会”,缅怀这位一生热心教育事业、资深的财务工作者!
  张大刚,乳名弼,讳劲夫,书名明直,族号伯健。生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庚戌年甲申月。系清代潮邑乡贤张日新(铭诚有十二子、十女)公之三侧室许氏之子,行十。其父乃贵山都富甲一方之殷商, 当年社会评说:“寮爷钱,步爷谷”即言其钱与谷之多。在清朝帝制封建社会里,家庭有嫡、庶之别,虽源共根同,然则他受歧视和欺辱不堪言!
  民国九年九月,铭诚公患病,不久便撒手而去,财产被嫡兄洗劫一空,遗产被嫡系夺去,留下八个年幼尚未长成的儿女。如何把他们养大成人,许氏妈心绪缭乱,不知所措,嚎啕大哭,悲惨难言!
  1924年,大刚辍学了!年仅十四岁,未能自立,单靠庶母劳动养不了一家九口,迫使他帮着茂二村张和丰、张明仕放牛,种田换食。回顾日新公生前亲自送子上学往事,难慰死者在天之灵。“知天下事,读古人书”这是先夫生前留下的墨迹,她茅塞顿开:“读书是儿子唯一出路”。许氏妈狠下一条心,变卖阿十已业田,以供养儿子到潮阳县立东山中学就读。在学期间,大刚勤奋向上,参加学校演剧科的活动,宣传新文化。1927年,初中毕业,于同年结了婚,成家立业。
  1928年,大刚毕业后,潮阳南英小学聘他为校长。1929年,前往柬埔寨谋生,当船员、店员,他惦念家中老母和妻儿,于1931年回国,先后于赤寮乡启新小学、深洋乡聚奎小学任教, 后被铜盂溪边乡雄溪小学聘为校长。1935年,他到汕头市周仁成行当店员。1941年,他因失业,租耕三亩田,每年租谷12.75石,生活十分窘迫,难以维持一家十口人生计。又租赁新街铺一间,铺号“源大”,兼营小本生意,买卖豆类、糖、粉,农副产品,以资维持家庭生活。
  1946年至1950年,他被谷饶乡推选为“创大中学”筹建委员会委员、校董会常务董事,担任会计工作(半义务)。他担任会计期间,制订严谨财务管理制度,任何人不能挪用公款,财务公开,共同监督,博得乡民,师生好评,历届改选,他连选连任!
  1950年初,他被贵屿湄光小学聘为校长。由于离乡别井,不能兼顾田园,只得返回家乡,重操旧业。1951年,糖粉业组合为“谷饶糖粉业联营社”。数月后,糖粉业联营社由当地政府接管。此时,单靠种田,生活十分艰难!
  1952年,土改前夕,搞八字运动,因其出身所谓“富人仔”,乡里秀才, 1946年至1950年被乡人选任创大中学校董兼会计,为梨园乡守菁队临时雇用抄数。根据阶级分析法,他是封建社会“长衫帮”,剥削阶级代表。他锒铛入狱三个多月接受审查,在这场政治风云突变中,经受了他人生第二次洗劫。全家人也受株连,当时有贫农团十几人在更深夜静前来查户口,母子七人被赶在铺间外。早春二月,寒风刺骨,他们呼七叱八:“今天什么人到过你家?你们把钱和米谷藏到哪里去了,为何米桶空空的……”他的妻子咽下泪水,说不出话来。土改工作组经过三个多月反复调查,根据土改政策,红榜上墙:张大刚,人口,一家八人,土改前,自耕田三分八厘,(房产67㎡),租耕田三亩,每年被剥削12.75石谷。土改:阶级成分评为下中农。分得田地2.64亩,并分给斗争果实……
  1956年8月,他参加工作,被广东制糖工人技术学校吸收为职工。后到广东制糖工业公司任总务。1957年,调往中山县万顷沙甘蔗繁殖场担任文书。1959年3月,调到广东广播器材厂任材料会计。及后调广东省广播电视服务公司担任会计工作。在此期间,参加“反右”、“三反”、“五反”等革命运动,经受历次运动考验和磨炼,没有犯过错误。
  1962年,广东省广播公司郝经理突然找他谈话:“广东省整风整社工作队”寄来文件,揭发你的“历史情况”:一、土改后被判处管制三年。二、你做过谷饶乡梨园派“洋头”,“守菁队长”。这些问题你不坦白,无向组织交代……。他如实向领导反映历史情况。经过有关部门三年深入调查:“广东省整风整社工作队”揭发的“历史问题”不属实。这份黑材料,使其背上二十多年“历史情况”包袱,其痛苦难以言状;同时,还累及妻子,儿女,确是冤哉!枉哉!
  1985年,他致函广东省广播电视厅政治处,关于他本人的政治“历史情况”问题,要求组织本着实事求是精神,对其被强迫遣散回家一事进行复查,做出正确处理。经过五次信函申诉,于1986年5月21日,其所谓“历史情况”终于得到平冤昭雪。
  大刚先生出生于清代一个殷商大家庭,他十一岁时,因其父病逝而辍学,帮农民兄弟放牛种田。十四岁时,庶母卖田供养读书,十七岁初中毕业。先后到邻乡教书,1929年,由于失业累债,往柬埔寨谋生。当过店员、船员,做过小本生意、种田,是一个勤劳纯朴、忠厚老实人!
  他一生艰辛坎坷,饱受风霜,但不管身处任何环境、地位,总是恪守本分,严于律己,忠直刚正,以廉为荣,默默地为社会做一些有益的事情。1986年,他被当地乡政荣任为“上堡创大中学”筹建委员会名誉主任,亲自到香港、泰国等地向华侨募捐款项建学校。在港胞座谈会上,他提议筹建委员会组阁财务组,专管财务收支款项,以防中饱私囊,会场响起热烈掌声。但却遭到主要领导嫉妒和排斥!
  他的一生,乡情浓郁。1981年,他已耋龄之年,为了编好地方志,仍不辞劳苦,从羊城返梓数十次,邀乡贤,请族老,促膝交谈,广征博采,从人文地理、政治文化、工业农业、商业金融、交通运输、兴学育才、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以及张氏创大始祖卜居赤寮肇基,子孙繁衍等方面,精心搜集、探讨、推论,求证史迹渊源, 为传承历史文化,倾注了近十年的心血,终于汇编成一册十多万字的《赤寮见闻录》。其内容翔实,文笔古朴,语言简练,通俗易懂,独具见解。它以赤寮张氏为主轴心,却能辐射一个地方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民俗风情,为人文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颇有研究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地方史志历史资料!潮汕著名作家王杏元为《赤寮见闻录》签题书名;潮汕历史文化中心名誉理事长刘峰题词:“北山挺秀,赤寮增辉”;汕头市社科联主席陈汉初题词:“探宝之路”;原潮阳市委副书记陈锡镇题词:“乡土之花”;揭阳著名学者孙淑彦题词:“采风问俗,輶軒之士”;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林俊聪题词:“考古证今,洞悉未来”……《赤寮见闻录》于2002年1月,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奉献社会,馈赠读者。时潮阳报、汕头日报、汕头特区晚报、汕头都市报均先后作报道及评论。该书成稿时,其长子张文渊(广东省委党校离休干部)送汕头市文史部门审阅,得到专家、学者的赞扬。1991年,《谷饶乡史初探》出版之前,该书稿送主编。1996年,“潮阳市谷饶乡志编辑委员会”成立时,原稿再次提供给主编,不图名利,一心为公!但因“谷饶乡志”内容,意识形态的分歧,而夭折了!
  他晚年对楷、草、行、隶、篆等书法颇有研究,岭南书画社曾聘请其当顾问,因年事已高,被他婉辞了!
  大刚先生少年失怙,饱经风霜,社会歧视,庶母劬劳,励志勤读成才。青年时从事教育事业,为地方造就人才,树人毓秀,桃李满园。民国十六年,他和同学张少文回乡后发起成立“谷饶青年促进社”,假座义学(林氏祠)为社址。宣传促进文化教育普及,提倡谷饶开办一所中学;改良社会,破除迷信思想;提倡公产公用,反对侵吞霸占贪污,与劣绅斗争。显示出谷饶青年一代朝气蓬勃,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后来,由于时局变化,国民党进行地方绥靖,促进社不宣而散。他中年时,经济难支,生活艰辛,却竭尽全力培养儿女读书。其长子高中毕业前夕,入伍参加革命,他暗地里给予支持。他慎终追远,不忘祖恩,祭祀列祖列宗,1943年,庶母因高血压不幸仙逝,他垂怜母爱,不惜卖田葬母,以慰懿德,乡人称他为孝子!其妻子陈琬玉说他做了一件有益于儿孙的事,并赞扬他是祖辈好儿孙,好丈夫,好父亲!
  大刚先生出生于清末,成长于中华民国,服务于新中国。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无愧人生,他爱憎分明,大公无私,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丝不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和家乡做出贡献,是一个好公民、好干部!
  笔者撰文,怀念、敬仰之,寄托哀思,以慰其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