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诗词联文>

学海无涯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 郭亨渠 时间:2012-10-06 Tag: 点击: 2

 郭亨渠

     在笔者熟悉的好多离退休老同志中,不少人各有所好,或习书法,或练画画,或写诗做文,文事甚盛,这是值得倡导的“老有所乐”,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侧影。
     中国有句老话:“学海无涯”,学问,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没有“封顶”的时候。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一生研究学问,老了还“忘食忘忧”。著名科学家茅以升说:“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古往今来,许多名人老而好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清代书画家郑板桥晚年辞官,专门从事书画研究和创作,虽然已是艺名远播,但仍觉得“不学则荒”。“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石砚,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笔”,一首打油诗,活画出郑板桥晚年好学的精神。现代画家齐白石,晚年好学故事更加感人。1952年的一天,诗人艾青前来拜访已经88岁高龄的齐白石,带来一幅画,请他鉴别真伪,齐白石拿出放大镜,仔细看了看,然后说:“我用刚创作的两幅画,跟你换这一幅,行吗?”艾青说:“你就给20幅,我也不跟你换。”艾青走后,齐白石感叹地说:“我年青时画画多认真呀,现在退步了。”原来,艾青拿来鉴别的画正是齐白石五十年前的作品。儿子见他愁眉苦脸,问他何故,齐白石说:“现在我的声望高,很多人说我画得好。我不能再被外界那些不实之词蒙蔽了,要重新认真学习,要自己管往自己。”从此,他每天坚持练画,年过九旬之后,还持之以恒。1963年,年过花甲的沈从文开始学习“中国古代服饰”,也是孜孜不倦,至1979年,整整十六年,编撰了《中国古代服饰》一书。笔者认为,不被赞誉冲昏头脑,晚年不丧失求真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正是古今名人成功的原因。
     在古今名人中,对于学问,有人终生好学,有人前勤后懒,其结果也大不一样。三国时蜀国名将关羽,武功超群,熟读兵书,斩名将华雄、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此后骄满,凭老经验作战,结果“败走麦城”,为孙权部将吕蒙斩杀。唐代狄仁杰则终生好学,在繁忙政务中仍“卷不释手”,靠学问帮武则天治国,成了一代名相。毛泽东没有进过军事院校,却是天才的军事家,这与他终生好学是分不开的。青年时,毛泽东当过图书管理员,有机会博览群书,后来在指挥作战中获益匪浅。晚年的毛泽东,身为领袖,一言九鼎,但仍孜孜不倦的学习,《二十四史》、《孙子兵法》等古籍,他多次精读,还作了批注。笔者曾有观光在中南海的丰泽园毛泽东故居,居室里最显眼的就是书橱,难怪有人说“毛泽东一生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蒋介石青年时也好且有大志,在黄埔军校任校长时治学严谨,学校成绩斐然,军校出了很多将帅。但当他爬上“领袖”位置之后,便目空一切,独断专行,以致国民党内“派系丛生,人心各异”,三大战役之后,国民党军队丧失殆尽,人心思危,蒋介石还以为“长江天险,固若金汤”,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笔者以为,晚年的蒋介石如果多读点历史,以史为鉴,以和为贵,当年能签下和平协议,是新中国的发展加快,蒋介石的后半生历史将会改写,也不存在今天时髦的“海峡两岸”这个新名词了。
     “学海无涯苦作舟”,做学问的确要下苦功夫。在今天,青少年须勤学,已为世人所共识,不须笔者赘述。但老而勤学,则为多数人所忽视,庆幸的是,现在许多老年人随着环境的改善增添了生活情趣,好学精神渐渐兴起,离退休后的老同志出书、举办画展、参加音乐演奏者蔚然成风。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说:“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老而学之,也是人生一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