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潮阳民间艺术瑰宝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郑 生 时间:2009-05-18 Tag: 点击: 2

  素有“海滨邹鲁”美誉的潮阳,历史悠久,文化艺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民间文化艺术活动中,潮阳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英歌舞”、“剪纸”、“笛套音乐”、“民间文学”等民间艺术瑰宝。
  现综述改革开放以来潮阳主要“民间艺术瑰宝”活动所取得的成果,以飨读者。
英武豪放的“英歌舞”
  英歌舞俗称“英歌”。改革开放以来,潮阳各地英歌队活动频繁。据统计,潮阳已拥有近百支英歌队伍,几乎每个镇(街道)均有英歌队,有的镇(街道)甚至拥有几支。每逢传统节日或庆典活动,这些英歌队便出现在潮阳市的城乡街头,其精彩的表演深受城乡人民的喜爱和欢迎。
  潮阳英歌在广泛的流传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流派。按舞蹈节奏的板式划分,大致可分为慢板、中板和快板英歌三种。男英歌的特点是威武雄壮、豪放粗犷;女英歌的特点是矫健优美,柔中带刚。

 
  潮阳英歌的繁荣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2年,广东省舞蹈家协会派员专程莅潮拍摄潮阳建筑公司、棉城镇的平东、锦南、兴归和铜盂镇的潮港、成田镇的西歧、两英镇的永丰等英歌队的舞蹈艺术和舞蹈工作者的部分英歌舞英姿。1983年8月,广东省舞协又派员莅潮摄录贵屿华美男、女英歌队表演的全过程。1984年春节,潮阳举办英歌舞观摩演出活动,当时共有13支不同表演风格的英歌队参加。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蹈家协会广东分会等单位均派员莅临潮阳观看并录像。
  1984年以来,潮阳英歌经常作为压轴节目在汕头市举办的民间艺术欣赏会、迎宾晚会上献演。
  1987年12月,成田镇西歧英歌队作为潮阳代表队参加广东省首届民间艺术欢乐节,接受当时的省委书记林若、省长叶选平等领导的检阅。
  1988年,两英镇永丰英歌队应全国艺术院校第二届中国舞“桃李杯”赛委员会的邀请,赴京献艺,受到广泛好评。中央电视台对永丰英歌队的精彩表演进行专场录像。该英歌队还在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前公开献演。农民英歌舞赴京献演,被专家们誉为“一个稀罕的壮举”。《人民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纷纷撰文介绍永丰英歌队的活动情况,并给予很高的评价。同年10月,永丰英歌队又奉命赴省参加’88广东艺术欢乐节;翌年元宵,该英歌队又参加汕头市第三届迎春联欢节文艺游行,并作精彩表演。
  1988年,成田镇西歧英歌队作为广东省代表队参加在四川省成都举行的全国首次大型民间舞评比活动——“中国舞蓉城之秋”比赛,一举夺得“最佳代表队奖”、“最佳节目奖”和“最佳方队奖”三面奖旗。
  西岐英歌队1990年7月赴汕头市参加广东省第八届运动会开幕式;同年,西岐英歌舞参加广东省庆祝建国四十周年优秀作品评选,获得三等奖;1991年12月,该英歌队参加汕头市“庆祝汕头经济特区建立10周年暨扩大区域文艺晚会”,受到江泽民总书记以及其他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5年春,应邀赴广东省中山市参加该市举行的’95慈善万人行文艺活动,其古朴的舞姿,威武的形象博得观众们的喝彩;接着参加第二届“中国民俗民艺录像带汇映”,荣获优秀奖;1995年9月,应香港市政局娱乐处的邀请,赴港参加在维多利亚公园举行的’95中秋彩灯节;1996年9月,以广东省代表队的身份参加在浙江省金华市举行的全国第六届“群星奖”广场舞蹈复决赛,以总分第4名的好成绩夺得银奖;1997年春,应邀参加由国家公安部主办的“为了大地的安宁”——’97春节文艺晚会,那威武豪放的西歧英歌,令全国亿万电视观众刮目相看。
  1997年7月1日,城南新宫忠精英歌队奉命赴广州参加广东省庆祝香港回归大型音乐舞蹈晚会。同年11月15日,西岐、永丰等13 支英歌队参加“潮阳市’97英歌艺术节”。与此同时,有关专家、学者对潮阳英歌艺术进行了专题研讨,这是潮阳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令人可喜的是,1996年,潮阳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
精巧秀逸的“剪纸”
  潮阳人民心灵手巧,各镇(街道),各行各业几乎都有民间剪纸艺人或剪纸爱好者。
  目前经常参与剪纸艺术创作活动的约160人,其中青少年约占一半。较有代表性的剪纸艺人有郑羽、郑红妹、马玉秀等。
  潮阳民间剪纸的题材比较广泛,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饰花、团花四大类。风格特点可概括为:清新、秀逸、精巧雅致,于拙朴中显纯真,于纤柔中显微妙,以线见长,以美取胜。
  1986年,潮阳文化局、文化馆组织人力深入各镇(街道)调查、搜集民间传统剪纸,从2000多个花样中选出500个花样进行展出,并于1989年结集出版《潮阳民间剪纸》一书。1980年,潮阳有剪纸作品参加广东民间艺术大展;1989年,又有剪纸作品参加全国农民书画展。在参加汕头乃至全国性艺术展中,潮阳均有作者获奖。如郑红妹的剪纸作品《八仙》获全国农民书画展二等奖;姚秋生的剪纸作品《五好花开》获全国少年儿童画展优秀奖;1992年,潮阳选送作品参加汕头“三八”潮汕剪纸展,其中有13件获奖。
  1996年,有6件优秀剪纸作品入编《潮阳市妇女书画选》专页。
  1997年初,郑羽、郑红妹等9位民间剪纸艺人的60件剪纸作品被广东美术馆收藏。
  1997年11月,为配合潮阳英歌艺术节,潮阳文化局和文化馆发动30多位青年作者以英歌舞为题材,创作了40多件剪纸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潮阳传统剪纸的手法,表现现代生活的题材,是剪纸艺术创作上一次新的飞跃。
  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刘斯奋在观看潮阳英歌艺术摄影剪纸展时欣然题辞:酣歌健舞,巧手慧心。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林墉对潮阳这支年青的民间剪纸队伍给予较高的评价,并寄予厚望。
  1997年,潮阳被省命名为“民间剪纸之乡”。
  1998年10月,许尊英等14位作者的剪纸作品参加汕头市纪念改革开放二十周年大奖赛,获集体铜奖。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潮阳民间剪纸作者的创作实力。
  鉴于潮阳民间剪纸艺人年龄偏大,民间剪纸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近年来,潮阳文化部门特从各单位、各部门挑选了30多位青年女剪纸作者进行培训,以提高她们的创作技巧,让潮阳民间剪纸艺术后继有人。
古色古香的“笛套音乐”
  潮阳笛套音乐堪称古色古香的乐苑奇葩。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笛套音乐和笛套锣鼓两大类。笛套音乐包括笛套古乐和笛套音乐;笛套锣鼓则包括笛套小锣鼓、笛套大锣鼓、笛套苏锣鼓等。
  潮阳笛套音乐的艺术特色是,它既有一般笛套音乐所有的共性,即它是以笛作领奏的套曲式的音乐品种;又有它自己的个性,即是有独特的“潮阳味”,与众不同,堪称一绝。
  改革开放以来,有20多支民间笛套音乐演奏队伍活跃在潮阳城乡各地,或参加节日演出,或参加庆典活动。其中有六、七支由青少年组成。
  潮阳笛套音乐为世人所赞许是在1984年汕头市首届“?岛之夏”音乐会上,以其古朴、典雅、幽扬、清丽的艺术风格博得行家的赞赏。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正先生盛赞潮阳笛套音乐是“盛开在岭南而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中国唱片社广州分社的专家曾专程莅潮,录制了潮阳笛套音乐20多个曲目,其中包括《四大景》、《灯楼》、《儿欢》、《山坡羊》、《崖山哀》、《倒骑驴》、《莲花峰赞》等等,并分别灌制成盒式录音带和密纹唱片发行海内外。
  为了避免优秀的民间音乐艺术失传,潮阳文化局、文化馆曾组织人力走访老艺人,抢救、整理民间笛套音乐艺术,并于1985年12月编辑出版《潮阳笛套音乐》一书,内容包括笛套音乐和笛套锣鼓等。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曹正为该书作序,他称赞“潮阳笛套音乐”是“我国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岁月和光辉夺目的夜明珠。”曹教授对潮阳宣传文化部门在发掘、整理、继承、发展潮阳笛套音乐这一古老乐种所做的努力深表赞许。
  近年来,潮阳笛套音乐创作又注入了生机活力,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95年,潮阳文联、音协组织笛套音乐演奏队演奏笛套古乐《灯楼》,该曲目由韩江影视公司录制成影碟,发行海内外,还多次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潮阳’97英歌艺术节”期间,潮阳文联、音协在潮阳影剧院举办笛套音乐演奏晚会,受到观众们的好评;近年城南新华少年笛套锣鼓队和文光笛套锣鼓队同时参加汕头市潮州锣鼓群英赛,分别夺得一等奖和优秀奖;1998年,由马瑞强作曲、林立言配击乐的笛套音乐“古邑新颜”参加汕头电台、广东潮剧院、潮汕三市文化局联合主办的’98“露露杯”潮州音乐创作大赛,获得三等奖。
雅俗共赏的“民间文学”
  潮阳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民间文学。
  潮阳民间文学包括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谚语三大项。也称为三套集成。1988年,潮阳文化局、文化馆对蕴藏在民间的故事传说、歌谣和谚语进行普查、搜集、整理和编写,共收集民间故事412篇,民间歌谣551首,民间谚语5092则,分别编成《民间故事潮阳资料》、《民间歌谣潮阳资料本》、《民间谚语潮阳资料本》三套资料。经过整理后精心选编上送的潮阳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计有民间故事120篇,民间歌谣210首,民间谚语3016则,圆满地完成了这项任务。在从事《潮阳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的搜集、整理、编写过程中,不少同志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其中钟献宇、黄延训、翁科贤等同志于1991被省评为“先进工作者”。
  搜集、整理、编辑出版《潮阳民间故事》是潮阳文化局、文化馆一项重要的工作。早在1983年,该局便专门召开民间故事征集作者座谈会。尔后,又采取各种形式,如举办民间故事作者学习班,发征稿信,编辑人员下基层进行搜集、采写等等搜集民间故事600多篇,并先后于1984年、1985年、1992年、1996年和2000年出版《潮阳民间故事》第一、二、三、四、五集,共收入231篇潮阳民间故事,共40多万字。《潮阳民间故事》图文并茂,集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地方性于一体,雅俗共赏,深受潮阳海内外乡亲的喜爱。
  潮阳文化局和文化馆拟继续出版《潮阳民间故事》第六集、第七集……为弘扬潮阳民间文学多作贡献。(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