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朝花夕拾>

屈原故里随想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郭亨渠 时间:2013-06-23 Tag: 点击: 2

  □郭亨渠

  距离长江三峡大坝不远的秭归县,是我国时期著名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乡。游三峡大坝,顺便拜谒屈原故里,了解屈原生平,乃人生一大快事,也引起了无限遐思。

  秭归县位于鄂西长江之滨的山坡上,背后是莽莽群峰,前面是浩浩长江,青山绿水,景色秀丽清幽。屈原就诞生于秭归乐平里的香炉坪,村子前面,有建国后建的牌楼,牌楼上有郭沫若手书“屈原故里”四个大字。史料记载,屈原是楚国贵族,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他建议楚怀王“彰明法度,举贤授能,东联齐国,西抗强秦”,楚怀王采纳了屈原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左徒、三闾大夫,但却遭到了贵族子兰、靳尚等人的嫉恨。楚襄王继位之后,听信谗言,罢免了屈原的官职,将他流放在外,长期流浪于沅湘流域,以诗明志,后来,秦国攻陷了楚国都城,绝望的屈原投汨罗江而死。民间传说,当地百姓在屈原投江后,怕江中鱼类吃了屈原遗体,包了粽子投在江中让鱼吃,后来是屈原的姐姐赶到汨罗江,在当地民众帮助下捞起屈原遗体,护送回乡。相传,潮汕自古以来,端午节有包粽球的民俗,也为纪念屈原。

  屈原故里,经历了二千多个春风秋雨,如今古韵犹存,古朴低矮的平房民居,卵石铺盖的巷道,曲尺柜台的石屋小店,山坡的森森古柏,仿佛时光倒流,又回到了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千百年来,屈原忧国忧民的精神和他那不朽的诗篇,在海内外被广为传颂,屈原的爱国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使笔者想起了历史上许多爱国文人和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名篇名作。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他一生创作的近万首诗词中,爱国诗词占了一半,在《夜泊水村》一诗中,诗人发誓:“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为了国家,万死不辞,青丝变白,在所不惜,何等豪迈感人!诗人在晚年多病时,仍忧国忧民,在《示儿》中,诗人告诉儿子:“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拳拳爱国之心,跃然诗中。明代学者顾宪成在题东林书院时,有联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联文仅22字,却把作者关心国家大事之心表达得淋漓尽致。清代文人吴研人在《痛史》一文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认为国家的兴衰存亡,是每个国民的肩负之责。在现代,老一辈革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在其言论和著作中也昭如日月,革命先烈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一书中发誓:“假如我还能生存,那我生存一天就要为中国呼喊一天。”革命先烈车耀先在《自誓诗》中发自肺腑之言:“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州永太平”。后来,诗人实践了他的誓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周恩来同志在读到革命的前途时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邓小平同志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陈毅元帅在《示丹淮,并告昊苏、小鲁、小珊》一诗中,教育儿女:“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古今名人的爱国名言和诗章,千百年来教育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如今回忆起来,仍觉韵味无穷,他们的高风亮节,永远铭刻于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