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地方掌故五则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周文广 时间:2009-05-18 Tag: 点击: 2
唐高僧大颠创东岩传说
  唐代高僧大颠和尚,在西岩拜惠照禅师为师后,不久便到东岩。他精通地理,看中现白牛岩石洞之形像牛,遂将该洞名为白牛洞,并在此创下道场。据说大颠和尚刚到东岩创寺时,该处山麓有龙、虎二怪,在此作祟,大颠与其斗法,战胜二怪,二怪降伏,被大颠度为弟子,并称为龙虎伺者。大颠在白牛洞中禅定,龙虎伺者不离左右,共悟禅机,久而久之,由于精诚所至,在洞顶上映照出大颠盘坐着的身影,浑圆庄严,龙伺者之影相曲蜷横跨洞顶,虎伺者之影相兀坐在旁,眈眈虎视。
  白牛岩在现在卓锡寺后面,洞内又有一个二尺见方之窗口向南而开,夏日暑天游东岩至此,小憩一下,就感到有寒凉之气,一时烦热全消。举首仰望洞顶这三个影印,深感天工之奇妙,事实与神话是如此之巧合。当然大颠收龙虎二怪是神话之传闻而已,但洞顶之影相也绝非人工凿成。
  在卓锡寺后,白牛岩下,有一块石,有一个人工凿成的一寸大之泉眼,长年涌出甘泉,上面写着卓锡泉三个字,据说是大颠创岩时所凿,故该岩明朝人肖端蒙题为“卓锡古寺”。
  游了白牛岩,看了大颠的古迹,听着出家人娓娓动听的讲述,故事已经是一千年了。但大颠祖师那种不避艰险、猛勇精进之佛家精神,使后人至此,钦叹不已。据说大颠祖师在东岩一段时间后,又到铜盂灵山,创下了名闻天下之灵山寺。
曲水流《醉归山径月初斜》石刻的来由
  我们登上曲水流风景区,到了“引人入胜”石牌坊下,往左约一丈余的地方,原有一块巨石,长约二丈,宽约丈余,石平面倾斜约七十度,刻着七个大草书,《醉归山径月初斜》。记得读高三年级时,由语文老师郭迪平带我们游曲水流至此,他用现场作课堂,给我们讲了一个娓娓动听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曲水流道观住着一位道士,颇有才情,一天晚上他被人请去喝酒,酒毕归来上山。走到这里,醉意朦胧,斜躺在牌坊下,忽见西边天空,一窝新月,弯弯地挂在天上,几点寒星闪烁,已是初更时分,月渐斜下,一阵凉风吹来,惊醒并触动了灵感。马上跑到庙里,带着醉意写下了这七个刚劲有力、潇洒秀丽而又带有醉态之字。特别是那个斜字,那一直针划,足有一米半长,笔直而有气势,又很自然。我们很难想象先人在那时条件下,是怎样写出来的。
  听着郭迪平老师别开生面的讲述,我们欣赏着这中华文化的瑰宝,沉浸在美妙的想象之中,在人生中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在这七个字附近,还有“见日”二个隶书字,也很秀丽,牌坊上“引人入胜”及其后面“环碧”二字,也与之辉映。还有不少文人墨客留下的墨迹,把曲水流风景区点缀得更加精神。很可惜在1970年,由于水利工程需要,开山炸石建大闸,这七个精美绝伦的大字被毁掉了。据郭迪平老师说,这是潮阳最美之字,后来每逢重游至此,莫不扼腕叹惜。
保媳洞
  保媳洞,这是一个棉城少人知闻之处,到该洞游玩的人就更少了,因为它处在东山猴仔石下的深山坳中,极其远僻,路又难行。
  一天下午,闲暇之余,我邀另二位同事,重游保媳洞,在曲水流“万壑争流”牌坊前向左登上山路,弯弯曲曲而上,一路说说笑笑,不久就进入一个山坳,只见怪石峥嵘,奇峰壁立,巨石连接不断。山深路滑,巨石下泉水潺潺,静幽极了。在一片乱石堆中,我们几经周折,才找到了保媳洞。洞口窄得只容一个人侧身而入,举头一望才看到了“保媳洞”三个各一尺见方之刻石红字,字迹已经模糊了,地上还有一个人工凿成之圆碓,直径约二十七公分,深约十五、六公分,是作为舂米用的。往里走是一个宽约1.5米,深约6米长呈长方体之石洞,四面石壁平直,地面也很平坦。站在洞里,四面皆通风,而又遮风雨,光线一般,洞口极其隐蔽,在里面居住一段时间是可以的。保媳洞三个大字下面,有一段文字简介,由于多年受雨水浸润,长了苔藓,字迹有些难辨了。
  据字面估约是明代之事迹,当时岭东(现平东乡)陈德氏因兵荒马乱,社会治安极差,深怕儿媳在家受歹徒污辱,带了儿媳及粮食到东山该处避乱,因地制宜在洞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待世道安定后安全返回家。其后人为了表彰先祖之佳事,特到该洞刻石铭文简介,故此成为一个美谈。
鸡母石
  在棉城有一句民间谚语:“食海门,饶河浦”,这句话讲的是东山南隅,有一巨石,其形状极像只母鸡站着,整体形状敦厚,头嘴朝海门镇,屁股朝河浦方向(粪便使其土地丰饶),远观极似神鸡觅食之状,走近绕巨石一周,各个部位也都极像一只母鸡。该石约有一丈半高,在鸡母石屁股后面不远还有一粒石蛋,真是天工生成,造化完美。
  据说原鸡母石石身上有石鸡毛形状,但后来石鸡毛被人敲掉了,以后人们虽然看不到石鸡毛。但其兀然卓立之状,仍不失其生动自然。
方广洞
  方广洞在东山曲水流风景区双忠祠后面的小山顶上,它是东山小八景之一。近几年来又新建了一些亭台、水池,种上花木,将古老的方广洞装饰得更加光采夺目。
  我们沿着双忠祠后小山径往上不远,就到了洞前,只见方广洞坐北朝南,二块大石分开在两边,约有3至4米宽,上面架着一块更大的巨石,洞高约2米,前后相通,前面洞口偏大,后面偏小,上面大石呈正方形,大石正中刻着“方广洞”三个楷字。走进方广洞,正面朝南,可以望见海门湾,练江如注,江舟点点,远近田野、工厂、楼台,尽收眼底。站在这里即使是炎夏之时,也凉风习习,清爽异常,令游人顿失烦愁。因该洞之特殊态势,即使只有一点微风,收集到洞里,据流体力学解释,风速就变大了,故潮阳自古来通称为风鼓洞,真是个天然避暑好地方。奇怪的是,走到后面洞口外,离洞内只有二尺左右,就明显没风了,马上感到闷热,真是咫尺之差。
  相传宋高僧寄尘曾在此处诵法华经,寄尘曾书二字“福”、“寿”于洞下不远地方之石上。据说这二字是潮阳第一流之字,现在只存“寿”字。(周文广)
上一篇:民间传说二题
下一篇:海门锣车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