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妈祖文化在下宫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16-10-05 Tag: 点击: 2

际云

    下宫天后古庙位处潮阳区和平镇下寨大东门社的练江边,始建于南宋,是明朝隆庆《潮阳县志》有记载的两座妈祖庙之一,现为潮阳区镇级文物保护单位。庙中供奉的妈祖,民间尊称为天后圣母。妈祖因为拯救海难而扬名于世,所以沿海居民多立庙崇祀。

    一、妈祖香火折射海洋文化的传播

    据地方志记载,福建人高南平(讳觉民)中进士后,任职期满莅和平定居,携来湄洲祖庙妈祖香火,乡人遂建宫祀之。至清乾隆年间,潮阳县官发愿,扩为三厅两天井规模。妈祖香火从福建湄洲至和平,这也折射出了海洋文化在民间的传播。
    庙经沧海桑田,多次修缮,现基本保存清代的风貌。庙前厅大门屋脊嵌瓷雕双龙守宝,栩栩如生。大门外匾为“天后古庙”四个大楷书,从落款可知匾立于清乾隆甲戌年(1754)。大门两侧龙虎门外匾分别刻有“辉练”、“映林”,意为妈祖的祥光辉映庙前的练江和防风林“柑萣树”。龙虎门外匾内面对应处,是乾隆年间扩建庙宇的主事人员芳名录,从芳名录可见参与者是当时的乡贤,其中有进士马梦龙、贡生马绍祖、修职郎高岳生,以及一批贡生和生员。尤其庙外右侧一株植于乾隆年间的葱茏之古榕,更为其增添一抹神奇色彩。过去,庙前有一渡口,古榕的绿荫遮至江边,因而成为待渡乡民遮阳避雨的天然好去处。
  庙址虽处江边,但民间说和平地理位置独特,地下有许多四、五十公分长的“蠔斗壳”,而此地又是凤地,即使遇大水灾也不会受浸。事实也是如此,1969年7月28日(农历六月十五日)的强台风咸海潮,大水只淹至庙门“三山顶”后就退了。
  庙前练江江水滔滔,船只来往频频。每当早晨,太阳在江面远处喷薄而出,霞光万道,再加小鸟在枝头欢呼歌唱,此时如若站在庙门前台阶向前眺望,远处帆影依稀,江水共天一色,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每逢台风暴雨,乌云密布,白浪滔天,江水涨满,急流奔腾,又是一大壮观。此时,数以百计的驳货木船已驶过庙前进入内港避风。那船船相靠,排排互接之景观,象在摆兵布阵,等待命令。晚上,古庙里射出一线线灯光,在漆黑的夜空里纵横交错,虽然狂风怒吼,暴雨倾盆,但此灯光让人想到妈祖的祥光,因而船夫们也多了一份安全感。

    二、妈祖四姐妹成奇特文化现象

  下宫天后古庙中供奉有妈祖四姐妹圣像,这成为潮汕奇特的妈祖文化现象。庙中妈祖是这样排列的:后厅中堂贴后壁处,龙畔是大妈、三妈,虎畔是二妈、四妈,均为木雕,民间称为妈祖四姐妹,但造型和装束都是一样。其中大妈的寿诞是农历八月十五日,三妈的寿诞是农历三月廿三日,二妈的寿诞是农历五月初六日,四妈的寿诞是农历四月廿六日。在妈祖四姐妹中间,又有一尊泥塑妈祖,民间称为掌宫妈。掌宫妈前面,还有一尊木雕古妈。
    本来,民间天后庙所供奉的是天后圣母林默娘一位妈祖而已,而这里却有妈祖四姐妹,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相传,自北宋至清朝的七八百年间,历代皇帝有四十多次册封妈祖,其中乾隆年间就加封三次,且封号不断升格,层层加码,所以老百姓对妈祖更是崇拜有加。乾隆二年(1737),皇帝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天后”,试想,连皇帝对妈祖都这么重视,老百姓怎敢怠慢呢!于是,下宫天后古庙扩建之后,当地群众在庙中不但塑了妈祖的圣像,而且又塑了另一尊乾隆首次加封的妈祖圣像,并在农历四月廿六日开光。至乾隆二十二年(1757),皇帝再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天后”。乾隆五十三年(1788),皇帝又加封妈祖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天后”。后两次加封,群众又再塑了两尊妈祖圣像,其开光时间分别是农历五月初六日和农历八月十五日。随后,百姓为了将这四位妈祖区别开来,就按庙扩建前后及封号的加码,将1788年得封号的称为大妈,1757年得封号的称为二妈,1754年扩庙时塑的称为三妈,1737年得封号的称为四妈。并将另三位妈祖的开光日作为寿诞日进行纪念。
    至于掌宫妈和古妈,其由来也各有一段故事。
    相传,下宫天后古庙有了四位妈祖之后,神恩更加浩荡,威灵更加显赫,声名更加丕振。时逢海边某乡发生风疹,不少孩子皮肤出现淡红色斑疹或丘疹,多番延医仍不消退。正在百思不得其策的情况下,有人建议请下宫妈祖前去医治。于是,族老备礼前来求下宫天后古庙执事。救人如救火,古庙执事同意借去三妈金身。说来也奇,三妈莲驾出巡某乡之后不久,孩子的皮疹也就好了。某村群众喜出望外,同时也萌生留住三妈之念,遂请师傅,仿塑一尊妈像,偷偷送还下宫天后古庙。由于三妈是在湄洲分灵而来,甚有灵气,她认为某乡这种强留的做法有失于虔诚,是故在一天夜里,其神灵化成一位妇女,然后请两名轿夫抬她到下宫古庙。到庙门口,妇女下轿后,叫轿夫稍待,待其到庙内取工钱给他们。轿夫等到天亮,不见有人拿工钱出来还,便在庙前敲起了门,于是将正在睡梦中的庙祝吵醒。庙祝走出门口,见轿夫要讨工钱,忽然想起刚才梦中妈祖告诉自己被掉包之事,连忙付还工钱。回到庙中,庙祝见原来仿塑的三妈像移在地上,马上告知古庙执事。后经执事上门理论,某乡便将三妈原金身换回。经过此事之后,古庙执事吸取了教训,再在庙中泥塑一尊妈祖圣像,相当于妈祖的代身,主要是打理庙中的日常事务,因此民间就称为掌宫妈。此后,原来四位妈祖可以因需要而被各社头请去祭祀或看戏,唯掌宫妈不能离开庙中,掌宫(潮语中掌有看守之意)之名由此而来。
    古妈像则是老辈人在宫后池塘底挖掘到一块珍贵木材后,妈祖托梦,遂用其雕制为妈祖像进行敬奉的。其高度不够一米,约略掌宫妈的一半高。旧时,乡里各社头有演“皮猴戏”,这尊古妈像经常被请出去看演出。古妈与妈祖四姐妹的最大区别在于看演出的待遇不同,古妈是看“皮猴戏”,妈祖四姐妹是看大戏。其实,更准确地说,应是群众根据祭祀的规模大小而选取请神的规格。

    三、妈祖传说显示妈祖文化深入人心

    当地民间有妈祖诸多显灵传说:昔时练江通南海,每逢涨潮,常见河豚结队庙前朝拜;出海讨活渔民,遇风涛险象环生时,妈祖施法拯救;每逢强台风引发咸潮,水涨至庙前三山石随之退潮。
  关于下宫妈祖的签诗,民间也传说十分灵验,不论是求问当年田园收成,还是求财求丁求贵求寿,只要问者诚心,自会有准确的答复。
  清朝末年,铜钵盂乡有一名妇女,因丈夫出门多年,毫无音信,在十分焦虑之际,便坐船往县城请算命先生问凶吉,算命先生屈指一算,说其丈夫已经不在人世,妇女听后泪如雨下,怀着沉郁的心情坐船回家。当船到练江下宫古庙处,突然江面狂风大作,船夫不得不靠岸,与妇女一同到岸边妈祖庙避雨。此时,妇女怀着一丝侥幸的心理,在妈祖殿前诚心祈祷,并求了一签。当时释签的是庙祝“炳姆”,她看后对妇女说,“好事,你男人已经回家了!”妇女听后将信将疑,在妈祖殿前跪了三叩首。跪毕,突然风平浪静,妇女便又乘船回家。刚到家门口,妇女就接到乡亲喜报,说她丈夫已经在她刚出门时回到家中了。妇女听后顿即化悲为喜,热泪盈眶,朝着下宫古庙的方向揖了三揖,喃喃说道:“妈祖实在太显了!”
  传说有两名孕妇,为问生男生女,便分别来向妈祖问签,一是在天未亮时来,另一是在天亮时来,妈祖所赐签诗相同,释签的“炳姆”对前者说生女,对后者却说生男,结果应验。生女的不解地来询问,“炳姆”解释道:“恁二人签诗虽是相同,但你是天未亮时来求问的,带有阴气,伊是天亮时来求问的,带有阳气,所以你生女伊生男。” 
  因妈祖威灵显赫,故从宋代以来,信仰者越来越众,并逐步形成了弘扬妈祖精神的文艺巡游活动。活动期间,民众自发组织了有彩标旗、英歌队、八音队、炮囊队等组成的游行队伍,所到之处,群众放焰火,放鞭炮,不少人还摆香案进行奉拜,既欢乐又虔诚之情溢于言表。每年的妈祖巡游活动是在年底各社头庆丰收谢神、祈求合境平安时举行,其时各社头均来奉请妈祖去看戏。延至后来,里美马氏大宗祠举行庆元宵活动时,也来古庙请妈祖前去看戏。现在,游行范围也随着乡民的居住地范围扩大而扩大,以示妈祖爱心广博,庇佑万民。此外,每逢龙年妈祖换袍,群众视妈祖身上的凤冠、袍服等物品为圣物,因而踊跃参与竞赛投标,除了凤冠赠与竞投款多的信士之外,还把袍服剪成许多小块,送与参与者,让其领回家珍藏保平安。以上这些场景,足以从中看出妈祖在民间的影响力以及民间对妈祖的敬仰。

    四、神位摆设展示多神崇拜文化现象
 
  近八百年来,下宫天后古庙几历兴废,经2014年(甲午)重修后,现在已形成了三厅二天井二走廊一拜亭一厝包的格局,其建筑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庙内神位摆设,还展示了潮汕多神崇拜的文化现象。现庙中除奉有妈祖四姐妹神像及掌宫妈、古妈外,古妈两侧还有两位站着的宫婢娘。此外,后厅龙畔陈设“三使老爷”,大使为贵人、二使为得运、三使为财运。相传,妈祖频频显灵救苦救难,深受百姓敬仰,前来求助者络绎不绝,香火旺盛。然而,民间所求的无所不有,大至世道好坏,小至六畜存亡,妈祖日理万机,忙乎其忙。玉帝获悉后,即派三位天使下凡协助。这三位天使专司外事活动,负责向玉帝汇报工作,民众统称为“三使老爷”。旧时民间求财大多于此叩求。
    后厅虎畔有一块神主牌,高约二尺,宽约半尺,两侧盘龙雕刻,上面浮雕楷书“宋檀樾主乡进士墩武校尉前文郞安乡县知县高讳觉民”。这是为了纪念带妈祖香火来和平的高氏先祖而摆设的,民间称为“报德公”。后厅虎畔还陈设“好命公婆”,一位是公,一位是婆,身上均爬着好几个小孩,相当于送子观音。旧时民间求丁大多于此跪拜。
  中厅的后侧陈设管理五谷的神农帝君,民间俗称“五谷母”。“五谷母”龙畔走廊从后至前分别陈设寿星君、北星君、银角神、千里眼,旧时民间求寿大多于此祷告。虎畔走廊从后至前分别陈设福星君、南星君、金角神、顺风耳,旧时民间求贵大多于此诚心。走廊两侧配置有钟和鼓。
  后厅两侧的神位及中厅两侧走廊的神位,刚好构成了“财、丁、寿、贵”四方面内容,还有,过去庙的地面,其砖石铺筑也是按“财、丁、兴、旺”进行布摆的。因而有一些乡里老辈还振振有词地说,今日的里美单元地气会旺盛,是得益于此。另外,庙中的走廊地面高于后厅地面,有悖常理,这也可看出当时该庙在建筑过程中是十分考究,十分脱俗的。
  庙的中厅(又称官厅)陈设“天地父母”、“珍珠娘娘”和“大峰祖师”等神位,“天地父母”为天地间大福神,“珍珠娘娘”专管妇幼平安,“大峰祖师”为潮汕慈善事业开山祖。

    五、联匾文化体现高层次艺术品位

  庙的后厅至中厅,过去上面横梁仅挂匾四块,从后至中分别为“神昭海表”、“粤海蒙庥”、“圣德配天”和“聪明作后”,前三匾向外,后一匾向内。挂“神昭海表”匾处原挂匾内容是“后来其苏”,相传旧时和平大旱,乡民祈求妈祖降雨,翌日大雨滂沱,乡民遂立此记之。“后来其苏”匾在文革期间遭毁,现“神昭海表”为“宋檀樾主乡进士高讳觉民裔孙敬立”的。而“粤海蒙庥”匾,则是“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于“甲申年秋”赠立的。
    近年维修后,庙中还增挂了十多块横匾。此外,庙内外又增加了数十副歌颂妈祖及道明下宫妈祖与湄洲祖庙有深厚渊源的楹联。如由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马三秋先生书的“圣德四时扬上善,母恩万古传下宫”;由中国南方画院副院长郭健生先生书的“林氏默娘,默默慈心施福德;女神天后,天天圣泽润黎民”;由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马南舟先生书的“妈德妈恩,此妈兮可亲可敬;祖功祖泽,斯祖者利国利民”;由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马春明先生书的“莆邑肇源,南平虔意传香火;下宫沐露,北斗承辉照练江”;由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长王庆新先生书的“黄帝齐名,孔子并称,名称显赫;湄洲立德,蚝坪播泽,德泽绵延”等。联均为不才所撰,虽水平有限,却也寄托了本人一份虔诚之心。
  庙的厝包位于龙畔,作为“下宫天后古庙理事会”办公地址,名曰“弘德厅”。
  近些年,妈祖祭典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借此契机,下宫天后古庙理事人员,在地方党政重视及海内外信众支持下,致力弘扬妈祖“立德、行善、大爱”的精神,维护古庙建筑物的神圣庄严,配套妈祖公园设施,拓建妈祖文化广场。目前,古庙及周边已初具规模,其中有原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题匾的“朝天阁”,有西泠印社社员郭莽园、蔡照波,分别题匾的“泽被五洲”大型石牌坊门、题签的《中国历朝杰出人物碑林》,还有数十位省级以上书画家题书的匾联,因而成为一处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崭新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