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风物掌故>

马大猷院士祖祠的“六个罕见”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22-07-01 Tag: 点击: 2

    这座因维修不久而光彩夺目的祠堂,位于汕头市十大“最美侨村”的潮阳区和平镇下寨社区。

    我是祠堂的派孙,儿时虽然从祠前经过,但那时显得破旧,也不知是自己的祖祠,而且也没有什么事情需要进去,所以对这祠堂没有什么印象。后来外出工作,对它更是渐渐淡忘。

    直至最近,跟房亲作贤老叔聊天时,得知祠堂的派孙中,有著名声学专家、院士马大猷等几位知名人物,才激起了我前往探看的兴趣。

    今年五一期间,我同民间文艺家马南舟、和平港美马氏大宗祠秘书长马明群、马大猷的堂侄马端长一行,驱车前往探看。

    祠堂座落在下寨社区大东门寨门内侧,寨门匾字“吞长迎江”,从内容到书法,都显得很有气势,隐约让人感到寨内有不平凡之处。

的确,进入寨门右拐不够百米,便见到了我的祖祠。

  

  

l 罕见的纪年方式

祠堂大门上面横匾,刻着“马氏耿祖祠”五个馆阁体书法,显得厚实、稳重、端庄,龙虎门匾分别刻着“族炽”、“种昌”,这分明是对宗族兴旺发达的期望。

  

    大门门框横梁有两个九曲篆方形印,字为“联登科甲”,此为美好寄望;两旁及两侧,均分上下两壁肚,上壁肚刻联,下壁肚刻竹。

正面壁肚联是:“氏出服君,种绵黄帝;派绍运使,庙主都司。”此联追根溯源,点出了马氏的先人的光辉历史,旨在激发子孙以祖辈为榜样,奋发向上。

    上联“氏出服君”指的是战国时期战功赫赫的将领赵奢,他曾受封于河北邯郸马服山,后人为纪念他便改姓马,并尊他为马姓的祖先。“种绵黄帝”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因他是人文初祖,故后世都将他奉为祖先。

    下联“派绍运使”指是和平马氏港美系肇基祖马荣,据《潮阳县志》等志乘记载,马荣原籍福建莆田,南宋绍兴二年登进士,授淮南团练使推官,旋擢广南东路转运使等职,后因感朝廷权奸当道,国事日非,遂辞官归隐。绍兴十七年携眷定居潮阳蚝坪(今和平),成为马氏入潮肇基祖,裔孙尊称他为“廉使祖”。马荣的第八世孙马平田,由于平贼有功,朱元璋皇帝还赐予“平田中兴”匾额。因马平田之前马氏家族经历过灭族之痛,故后世为了纪念这位“中兴祖”,又将马平田列为新的一世。“庙主都司”指的是这座家庙中,所主奉的神主牌位,是一位具有“都司”(清代四品武官)身份的人物,他叫马耿珩,马平田的第十七世孙。由此联看来,马氏家族源远流长,而且人才辈出,有社会影响的人物不少。

    更特别的是此联上款是“光绪旃蒙大荒落年”,我们平时见到的纪年方式,大多是以朝代纪年,或天干地支纪年,或佛历纪年,或农历纪年,或公元纪年,而这种岁星摄提纪年法,实是罕见。相传远古时代已有“年岁”的概念,据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天皇氏创制岁星摄提纪元法,以“岁”来表示年。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通过对照,可知祠建于清朝光绪乙巳年,即公元1905年。

    下款是“筱舫周垂芳拜书”,并盖有印章。据推测,“筱舫”应是作者家乡,“周垂芳”很可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或名家。大门两侧也是出之周垂芳手迹,内容为:“池有嘉鱼,家传实业学;门多良将,世为军国民。”上联点出主人养鱼办实业起家,下联赞美家族世代都出有为军为国的人物。

    下面四幅竹画石刻,从正到侧分别题名“柔枝带雨”、“虚心友石”、“露凝寒叶”、“德影揺风”,作者落款“景福郑玉堂画”,其技法颇有《芥子园画谱》的韵味,而身份却未明,但从将“竹”取潮谐音写为“德”,可推测应为潮人,同时也寄托潮人“尚德”之意。

l 罕见的祠堂碑记

    “马氏耿祖祠”大门背匾是《垂远堂序》:

“先君耿珩公者,素重实业,学尝谓古人纳粟助边,其义举胎于蓄牧。是实业者,匪维人生之要素,而亦国民之天职者也。于是留心实业界,而以蓄养池鱼起家焉。洎海防劝捐,公欣然纳之,转恨家资瘠薄,不能多捐。每思极力劝勉,积为后举。惜大志未终,遽尔谢世。余缅承先志,亦尝报效,然为数无多,未能偿公志愿,是以不得不俟诸后人。虽然先人往矣,于此而不有所表见,将后人传闻异辞转失先人之真者。余诚恐公之志之久而失传也,而为公立庙,俾公之大志垂之久远而不朽焉!倘世世子孙,有以公之志为志者,斯则余立垂远堂之意也夫。    光绪乙巳年吉日应凤竖

  

    我看过不少祠宇的碑记,一般都是以纪事形式,记载宗族的来龙去脉,以及建祠的发起人,子孙如何重视、合力建祠纪念祖功宗德,同时介绍祠堂的分金字向,还有何时奠基何时竣工等等,但这里却用“序”的形式,写出所纪念之人勤劳肯干,注重实业,致富不忘家国,支援海防建设的高尚情操,同时表达了作者自身以及希望子孙后代要继承先祖志愿,为国家的国防建设多做贡献,这种从家族建设提升到国家层面来进行表述的,也是十分罕见的。如果没有旷达怀远的家国情怀,那是根本没法写出这篇格调高远的文章。

    从文末落款,可知作者是马应凤。也就是说,祠是马耿珩之子马应凤为纪念父亲而建,因而外匾才题“马氏耿祖祠”。据马氏子孙世代相传、碑记及外门壁肚两副对联内容等推测可知,马耿珩原为养鱼出身,向来以先祖马荣、马平田诸公乐善济世、敬业爱国的精神为榜样,在业有所成、生活略为宽裕之后,不但资助贫困人家,捐助国家海防建设,而且还感叹“家资瘠薄,不能多捐”,这虽是一种自责心里,却体现了“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诗句)的情怀。

正是这种情怀感动和熏陶了马应凤,在父亲逝后,他继承父业,主持建祠纪念父亲,还为父亲捐了一个“都司”的虚衔。之所以捐个武官,原因是父亲生前好武,今祠中天井埕中遗存有两块“武石”,其中一块刻着“乐善馆”,便印证当时马耿珩不但乐善好施,而且还开过拳馆。

  

    在内门壁肚,有两段似联非联的文字,内容为“堂哉皇哉,大启尔宇,名将家风,文能兼武,耿公克勤,托业渔父;克绳祖武,肯构肯堂,勋铭铜柱,业守池塘,子子孙孙,长发其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马氏家族人物特别是马耿珩的赞扬,以及对其后代子孙的厚望。后面落款是“莱阳王垿拜题”。

    王垿是山东莱阳人,清同治末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祭酒、河南学政、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清末为法部侍郎兼朝考大臣,并任清实录馆副总裁。其书法堪称大家,作品曾入选193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国名家书法作品集》。由此可见,马应凤当时虽然没有做官,却是很有社会地位,而且跟官场有一定的交往。由此还可作进一步推断,为大门题联的“周垂芳”,虽是未明身份,但既然放在前面,那么估计身份应该不亚于王垿。

    内门下壁肚,分别是吉祥意蕴浓郁的“狮”“象”石刻,寄托着建祠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而内龙虎门匾则分别刻着“左昭”、“右穆”,“左昭右穆”是我国古代的宗法制度,这里指宗庙神主的辈次排列,以此来分别宗族内部的长幼次序、亲疏远近。

l 罕见的华侨领袖

“马氏耿祖祠”如果将马耿珩定为第一代的话,那么马应凤等便是第二代,而到了第三代,在先祖熏陶下,便出现了三位有影响的人物,从祠内拜亭的挂匾,便可看到他们分别是马立三、马有略和马有恒。这些都是后世修祠补挂上去的,不过人物身份却是真的。这里先介绍马立三。

  

    据《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职官人物志》、陈荆淮先生的《潮阳籍“抗战胜利勋章”获得者马立三》及余健中先生的《马立三先生传略》等记载,马立三生于1878828日(清光绪四年八月一日)。初启蒙于其父设立的“集益轩”私塾,继就读于“乐善轩”国家馆。1893年,与堂弟马有恒合聘名儒史君实为教师,改乐善轩为“知新学堂”。第二年与堂兄马有略、族叔马夔友等策划扩充学堂,得伯父马瑞阁(字银化,马耿珩之子)出资赞助,遂将知新学堂改办为“养元小学堂”,向社会开放。1901年,潮汕发生疠疫,他倡组临时救灾处,施医赠药、收殓弃尸。后来,祖叔马达卿在台湾经营农场,他应邀前往台湾任农场场长。五年后回乡时携台湾优良蔗种“白蔗”种播于潮汕各地。

  目睹清朝腐败没落,马立三开始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并在梁冠三引领下,偕祖叔马希乐及希乐之子马贞勋,一同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1110日,梁冠三在汕头率先起事响应,马立三曾手擎大旗,冲进犹豫观望的清汕头水巡局,促使水巡局巡警携械投城。

  潮汕光复后,政局依然动荡,马立三愤而离汕赴穗,不久前往新加坡,于吧哩文礁创设“新华书报社”,又创办“新华学校”,培养华侨子弟。后来闻悉孙中山准备发动北伐,便率先变卖不动产,以倡华侨捐资支援,为广东革命政府募集了一笔巨款。中国国民党马来西亚的双溪大年分部及支部成立时,他被选为执行委员。1928年再选为国民党吉打邦直属总支部主委,并被聘为国民政府海陆空总司令部咨议。19318月回国任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委员。

    1936年,国民政府以潮汕是南洋华侨主要出生地,是全国侨务的重点为由,派马立三回汕头兼任汕头市侨务局局长。19383月,赴武昌出席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以对日抗战必须坚持持久战,持久战则必须厚培后方实力为由,辞去汕头侨务局长,专于后方发动组织民众自卫队,又创办临时治疗所,采用民间中药治疗弹伤方法及药品,以解决战时医药缺乏的困难。19455月,马立三赴重庆出席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不久日本投降,随国民政府返都南京。旋回潮阳休养。1948616日,于获“抗战胜利勋章”时谢世。在潮汕,能够获得“抗战胜利勋章”的,确也比较罕见。

l 罕见的兄弟举人

    这对兄弟举人就是马耿珩之孙、马瑞阁之子马有略和马有恒。据《大清宣统政纪卷之四十二》载,他们都是宣统二年“著赏给”的法政科举人。自古以来,兄弟进士或兄弟举人有不少,但是同科举人,并且都是法政科举人,这就比较罕见了。

    马有略,字星曹,早年家庭比较宽裕,光绪三十年与弟弟马有恒考中秀才,接着兄弟俩转到由日本人创办的汕头高级中学同文学堂继续进修,后来兄弟俩又一同被父亲送往日本法政大学深造。兄弟俩毕业后回国,同时在北京被赐赏为法政科举人。因当时科举制度已废除,其衔头是通过特殊的选拔制度而赐赏的。当然,能获皇帝赐赏,自身才学是非常重要的。

    据《辛亥革命时期法政杂志与西法东渐》介绍,辛亥革命前后,大量法政杂志纷纷问世,全面系统地向国内介绍和传播西方学说和法律制度,使西方法律知识在中国得到一定程度的普及,促进了国人法律观念的萌发与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这些法政杂志为西法东渐构筑了舶来渠道与生存土壤,西法东渐为中国修律变法提供了法律仿照及移植条件,为近代中国法律、法学的诞生,产生了启蒙与奠基的作用。19119月,马有略以北京法政学者身份,并以北京潮州会馆作依托,创办了《北京法政学杂志》月刊,宗旨是共商研究法律和政治。

    几经辗转之后,他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一名处理具体事务的官吏。因经常欠薪,不久便弃官去上海做律师。1927年,马有略在《民国日报》刊登律师广告:“现在国民政府以法律治国,故无论何人非法律不足以保障。本律师系日本法学士,返国后历经考试,为前清举人、民国高等文官,并历任法部主事、澄海地方检察官、大理院推事等职,亦曾在北京执行律师职务多年,去年来沪执行职务……”从中可窥见马有略的人生轨迹。1930年,马有略走完了人生旅程。

马有恒,又名马树典,字练仙。早年经历与其兄马有略比较相似,所不同的是他得法政科举人名份之后,认为当时清朝未有法律条例,自己学非所用,就回乡自谋职业。

  

    由于早年自学中医,回乡后马有恒就以行医为生。不久又领到律师执照,便迁往汕头当律师,同年还在市卫生局考取了最优等的中医士执照,成为具有双重身份的自由职业者。接着,被推选为汕头市第一届中医士公会会长。1927年,他带领最优等的中医士郑翰生、黄鹤龄、蔡伯星等人,在汕头市中国工农红军总指挥部当义务医生并担任组长。据其子马作贤介绍,1927年周恩来等率领的“八一”南昌起义部队来到汕头时,因水土不服,还曾请马有恒为他诊治。

    马有恒中举后基本是生活在汕头范围内,因而关于他的事迹流传,相对就比马有略多了一些。

    据马有恒之孙马化龙生前讲述,马有恒在汕头同文学堂进修期满回乡时,看到当时乡中私塾没有开设科学课程,学生们对现代科学一无所知,便与兄马有略商量,然后请求父亲带头捐款倡建学校。开明的父亲十分支持,率先捐置60套桌椅,不久下寨乡校“养元小学堂”便举行开学典礼,马有恒还当了义务教师。

    1932年,汕头居民李香国,将一套房租与从台湾来的居民周阿三居住。可是期满周却不履行租约,声称自己是台湾籍日本人,依照日本法律有续租权利。虽有诉诸法律,但法官以周是日本籍人为由,将案移交日本领事馆调停,宣布中止审判。无奈之下,李委托马有恒进行第二次诉讼。经调查,马有恒发现周出生于潮阳,其老家户口簿有所证明,便在法庭上指出,周在台湾居住期间,未有向中国领事馆办理退出国籍手续,根据国际法规定,周未能成为日本籍人。法官认为有理,遂驳回日本领事馆通知书,并责令周退出租房。这虽小事一桩,却挽回了中国人面子。

    1943年,下寨村流行霍乱病,当地善堂即派理事前往汕头请他前来诊治。家乡有难,马有恒即刻背着药箱就回,不顾沿途劳累,立即投入医治。因其医术高明,可谓药到病除,以致全乡轰动,求医不绝。更难得的是他对酬金分文不收,这令乡亲们感激涕零。

l 罕见的院士题字

祠堂内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后厅横梁所挂的横匾,匾书“垂远堂”,其意《垂远堂序》已有所述,上款为“戊子年菊月吉日立”,下款为“二十世裔孙大猷敬书”。这里“戊子年菊月”是指2008年农历九月,“二十世裔孙”是指从马平田算起第20代孙,也即是马耿珩的曾孙,而“大猷”便是马有略之子、大名鼎鼎的中科院院士马大猷。作为一个祠堂,能够请到中科院院士题字,而且这院士还是本堂裔孙,同样是罕见的。

  

    马大猷又名雄才,父亲寄望其长大有雄才大略之意。生于191531日,逝于2012717日。这名院士,在科学界是具有赫赫声名的。他是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享誉世界的声学泰斗。

他虽生于北京,但儿时在祠堂旁的“垂远别斋”小住一段时间。其时叔父马有恒见他聪明伶俐,就曾私下对他大妈说,这孩子将来必有出息,要多加关顾。

  

    后来他又重返北京读书。15岁那年,父亲去世,他靠北平潮州同乡会的资助才得以完成中学学业。他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获北京大学物理系学士学位,民国二十八年(1939)获哈佛大学硕士,民国二十九年(1940)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51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10月被推举为民盟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1998年被评为资深院士。

    马大猷的人生充满了无数个“第一”,这里列举数个:他25岁时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是哈佛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仅用两年时间就拿到博士学位的人;博士毕业后,挂念祖国的他毅然回国任教,27岁时,成为上世纪40年代全中国最年轻的教授;28岁时,被美国声学会选为会士,成为中国科学家在该学会的第一位会士;40岁时,成为最年轻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之一。

    为迎接1959年国庆,经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他主持了人民大会堂的音质效果设计。60多年过去,世界上一直没有比它更大的大会堂,到现在也一直没有超过大会堂音质设计的音质设计。

    20058月,马大猷致信温家宝总理,呼吁加强基础研究工作,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笔批复:“马老虽已高龄,仍然关心国家的科技事业,令人感佩。”

    多年来,他得到了多项重量级奖项,先后有全国科学大会奖、中国科学院成果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德国夫朗和费金质奖、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等。

2008年,祖家“马氏耿祖祠”重新修缮,堂弟(潮人则称堂兄堂弟为叔伯兄弟)马作贤亲自上京找他题字,那时他虽是生病住院,但还是欣然命笔题写,由此可见马大猷那腔炽热的故乡情。

l 罕见的世界冠军

在祠堂后厅虎畔壁墙,挂有一块牌匾,大字是“世界武英”,上款是“第三届(一九九五年)世界武术锦标赛散打五十二公斤冠军” ,下款是“廿二世裔孙鹏彬。公元二OO八年戊子年菊月立 。一个乡村祠堂,能够出一名世界冠军,这也是罕见的。

  

    冠军名叫马鹏彬。据2019年1月7日《汕头日报》报道,马鹏彬出身武术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习套路,14岁时独自一人到河南崇山少林寺武术学校拜师学武,后转入广东体校武术队练习散打。从20岁正式踏入散打比赛这个圈子之后,在国内外举办的各个散打擂台赛、散打锦标赛上,多次获得48Kg级及52Kg级冠军。1995年在美国巴尔的摩举行的有68个国家选手参加的第3届世界武术锦标赛上获得52Kg级散打冠军。

  透过马鹏彬的夺冠,让人看到了祠中两块“武石”在年轻一代中的传承,以及武道精神在马氏家族中的发扬光大。

    岁月悠悠,沧海桑田。透过“马氏耿祖祠”,让我看到了先辈们胸怀家国,志存高远,自强不息,开拓进取,奉献社会的精神光辉,犹如一盏明灯,依然在照耀和指引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