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人物风采>

忠魂长驻和平里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12-03-03 Tag: 点击: 2

际云


和平镇


    和平镇是历史悠久的海滨古镇。早在唐代,福建莆田县的渔民就相继到这里置寨立业,开荒垦殖,在海滩捕蚝为生,因这里属海滩冲积地,盛产蚝类,古称“蚝坪”。至宋由文天祥改为和平里。
    现位于潮阳区中部的练江下游,地跨练江两岸。镇域面积51.9平方公里;人口14.77万人,旅外侨胞、港澳台同胞逾10万人。324国道、省道和惠公路贯穿全境,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是潮阳区的重点城镇之一。
    和平镇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大峰风景区、灵泉古寺、“忠献名乡”亭、宋大峰古墓、虹桥跨练等名胜古迹。大峰风景区地处324线国道和平路段的旁侧的雄狮山,辟于1989年5月,总面积2.6平方公里,距潮阳城区12公里。是为纪念建和平古桥造福民众的宋代高僧大峰而得名。风景区内有大峰禅师墓、大峰祖师亭、灵泉护国禅寺、大峰纪念馆、翰园、南疆一峰牌坊诸多景点,近年又兴建了规模壮观人工湖。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1283年),初名云孙,字天祥,后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宝祐四年(1256年)中进士第一。开庆元年(1259年)元兵大举南侵,上疏请斩主张迁都以避敌锋的宦官董宋臣,并献御敌之计,未被采纳。历任知瑞州、江西提刑等职,因得罪权贵,或罢官或弃职。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闻元军来犯,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次年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
  因兵败江西空坑,辗转经南岭,于1278年春进入广东。在潮阳和海丰之间,一路追随南宋小朝廷的踪迹,同时进行抗元斗争和平叛安民活动,被封为少保信国公。同年12月,在海丰五坡岭被俘。次年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3年多,经历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不屈,于1283年初从容就义。所作《过零丁洋》、《正气歌》成为千古绝唱。文天祥是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军事家、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他生活于宋元更迭年代,作为宋朝的官员,他义无反顾地参与了抗击元军南侵的战斗,因而他的诗词,大多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
    据记载,文天祥来潮阳主要到过三处地方,一处是在海门附近山顶上“极目以望帝舟”,另一处是在和平斩叛宋降元的潮州知府刘兴,又一处是在潮阳东山的双忠庙,谒拜唐代安史之乱时驻守睢阳的官员张巡、许远双忠公。

 

文天祥改和平


    在潮阳和平镇之和平古桥桥头,矗立着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题书的“和平里”碑,书法苍劲雄浑。碑为花岗岩石,高六尺、宽二尺余。碑座为石雕巨龟。
    据记载:宋景炎三年,潮州知府刘兴叛宋降元,盘踞潮汕一带,鱼肉百姓,南宋丞相文天祥率军进驻潮阳蚝坪寨,在乡民的支持配合下,将刘兴擒获斩首示众,大快人心。
    相传,文天祥率领抗元宋军驻扎蚝坪乡时,女儿监娘曾出宋营在大树下练习剑法,回营时,挂在树上的玉扇忘记取回。当地人拾得玉扇后,郑重地赴宋营交还原主。文天祥因感慨此地百姓“人存厚德,地气和平”,遂取地名之官话近音字,将蚝坪名改为和平里,将村头长桥改作“和平桥”,并挥毫写下“和平里”三个字。当地人将其题字秘密保存起来,明朝初年聘请南山著名的刻石工临摹字样刻在石碑上,立于和平古桥侧。“和平里”也即和平寨,和平遂成为潮汕最古老的乡寨之一。
    民间还传说,当年文天祥带领军队路过此地,干粮早己吃完,当地百姓出自对他的景仰,纷纷挤出粮食,才帮他的军队渡过了难关!
    宋景炎三年农历十二月廿七日,文天祥被押解往京都时,途经和平里。期间和平乡民曾自发组织乡兵准备营救,结果遭元兵屠杀。地方县志上还说,本地曾有兄弟三人罄尽家财参加义军,后来又全部战死五坡岭。文天祥仅来过两次和平里,然而他那撼天动地的故事,数百年来给当地人民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至今依然在人民中到处传颂。


文天祥的影响


    尽管文天祥在和平驻足时间很短,但其活动如空谷足音,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今天距文天祥杀身成仁已有七百多年,然而,他那忧国忧民、精忠报国、英勇不屈、逆境奋起的精神文化,已成为今日和平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民众追慕先贤的淳朴民风及人文素养息息相关。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崇奉文天祥的爱国主义精神,也是一种民俗文化,而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之根,是文化遗产的主要体现。因此,宣传和推广这种民俗文化,对于弘扬民族精神、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都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