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人物风采>

醉墨斋主刘伯龙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09-05-18 Tag: 点击: 2

  姓名学的笔划数理印证其他人是否准确,我不得而知。可是印证潮汕书法家刘伯龙,却有七八分道理。因为“刘伯龙”三字的繁体笔划数为38,其中就包含着“向文学、技艺方面发展,则有较强上进的能力,故此数为艺术成功数。”(方扬《姓名新编》)
  刘伯龙的故乡是汕头市潮阳区和平镇。和平古称蚝坪,南宋末年,丞相文天祥率师勤王至此,觉得这里地气平和,民风淳厚,遂取谐音,改蚝坪为和平。至今,由文天祥亲笔所书的“和平里”三字镌于石碑,伫立于古和平桥头。可以这样说,文天祥手书“和平里”三字,对后世和平人学书法的影响是十分深广的。远的不说,清代末科进士范家驹的书法,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现代的有马三秋、马春明、范新亮、范进乐、范淳奇、马南舟等书家,他们的作品,也行世很广,深受喜爱。当然,刘伯龙也是其中作品在民间受欢迎的一位。
  刘伯龙的书房取名“醉墨斋”,可见,他喜墨如酒,似乎要一醉方休,这折射出了他对书法艺术痴迷的程度。刘伯龙从青少年时期就喜爱书法,先后临摹过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等名家碑帖。参加工作后,受马春明先生指点,书艺日益进步。为了追求更高的艺术层次,1995年,他参加无锡艺专楷书研究班函授学习,在书家王明昕的指导下,书法日臻成熟。
  刘伯龙深有感触地说:“楷书是书法的奠基石,没有楷书作基础,其它书体便成为无本之木。”为了打好书法基础,他对楷书的学习研究情有独钟,由唐入魏,由紧而松,颇得晋人三昧。中楷以《九成宫醴泉铭》为突破口,再融二王和《张黑女墓志》笔致,力求把欧阳询的笔势,二王的体态,张黑女的神韵融为一体,力创新意,形成方圆兼备,宽博灵动的书风。攻读楷书研究班后,更是临池不辍,法汉人之古朴,晋人之逸韵,唐人之法度,明人之意趣,现代人之襟杯,从而使作品既高古又清新,既厚实又灵秀,既遒劲又飘逸,让人想起了意趣悠远的江南风景。
  刘伯龙为人十分沉稳、谦和,可是对待艺术,却不断地向自己挑战。他说:“艺术创作的道路是崎岖的,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做到书品和人品俱佳,是我孜孜以求的夙愿。”从这番话,我们可以看出,刘伯龙已经深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把握“变”这一创作灵魂,只有“变”才会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只有“变”才能使自己永不停步。为此,在主攻楷书的基础上,刘伯龙对隶篆行草也颇有涉猎,其隶书得“张迁”、“史晨”意,古拙朴茂;行书法取二王,兼学董其昌,神韵天然。此外,他非常注重字外功夫的修养,业余时间除练书法外,还喜欢打乒乓球。他的乒乓球打得很出色,在当地几乎与其书法一样驰名,这对他的挥毫时的抑扬顿挫,起到了很大的帮助。难怪有书家评论他的书作时,称其笔划的提按收转腕力浑厚,有大家风度。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收获。二十多年来,刘伯龙不急不躁,甘于淡泊,忍住寂寞,反复临碑习帖,不断比较总结,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因而,他先后有作品在“纪念香港回归一周年书画大赛”、中国书画报主办的“盛世国风——2004年中国书画年展”等书画大赛活动中获奖,同时在《广东电视周报》等报刊发表。此外,还先后被吸收为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徐州分会理事,中国当代书画研究院特级研究员,汕头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已过不惑之年的醉墨斋主刘伯龙,他并不沾沾自喜地沉醉于过去的成绩,而是清醒地看到,自己艺术之路还须不断上下而求索……(际云)

 

刘伯龙在欣赏书画集 马汉斌摄

 

 

刘伯龙 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