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诗词联文>

参加盛会北京行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郑会侠 时间:2013-11-24 Tag: 点击: 2

□ 郑会侠

创刊廿载史悠悠,
刊庆喜获大丰收,
社长讲话倾肺腑,
代表感动热泪流。

    金秋时节,我荣幸地赴京参加了全国老促会宣传工作暨《中国老区建设》创刊二十周年纪念大会,蝉联七年获《中国老区建设》优秀通讯员或优秀评刊员称号,事迹被收入《纪念大会材料汇编》和《20年未被尘封的红色记忆》。这对我这个年过七旬的老者带来了莫大的鼓舞,仿佛越活越年轻。

    漆志恒社长、总编辑眼含热泪的精辟讲话,扣人心弦,会场掌声不断,给与会者带来了无比感动,大家陶醉在老区建设发展的春天里,可说是极大的精神享受。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友济济欢聚一堂,切磋交流,抒发了心声,回顾在编辑部的帮助下为《中国老区建设》撰稿、发行的点滴奉献。该刊在全国各级党政和老区人民的“高看”、“厚爱”下,于今发行总量超14万册,在报林刊海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让世界了解老区,让老区走向世界已成为现实。20年来,在全国各地老促会和老区人民的精心浇灌和通讯员、评刊员、读者的努力下,《中国老区建设》已扎根老区,长成大树,枝荣叶茂,迎风摇曳。

    从《中国老区建设》诞生那天起,我便是她的忠实读者、作者。20年来,我与她相伴同行,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该刊成了我离不开的良师益友和心中的珍爱。20年来,我在该刊的激励、栽培下,发于心,践于行,深入边远穷革命老区调研采访,倾听老区人民的呼声,当好老区人民的义工,拿起笔讴歌老区,20年来,我在该刊和省《源流》等国家、省、市报刊发表报道老区的文章、照片798篇(幅)。《二十载相伴结下不解之缘》一文于《中国老区建设》2013年第4期发表。2007年,我还荣获汕头市“老有所为”先进个人称号。

    我在该刊编辑部的帮助下,先后在《中国老区建设》发表过多篇文章和照片,有的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效益,这里仅举几例:

    2006年11月该刊发表了我的《大南山革命石刻标语》一文和照片,此文同时在该刊网站刊发。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研讨会主办单位的热心人阅了该文,几经周折找到我,我再次深入潮南区成田镇后坪村采访红色石匠翁千的后裔,撰写了《石匠翁千和红色石刻》一文和照片,发往全国研讨会的电子邮箱,经研讨会严格把关,终于发表于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的时代特点和语言风格研究文集》一书,填补了广东省在该书的空白。

    2009年4月该刊发表了我的《深溪七烈士》一文和照片,这给潮南区仙城镇深溪村的“两委”班子带来了鼓舞,他们充分发挥红色村庄和侨乡优势,积极发动旅港同胞、民营企业家先后捐资近2亿元,新建革命烈士纪念馆,修葺革命烈士纪念碑,扩建翠峰古岩,维修出身该村原汕头市潮普惠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刘大刚隐蔽过的红军石洞,使翠峰古岩和革命烈士纪念馆、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亭等连结起来,成为汕头市、潮南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到此瞻仰、参观者络绎不绝,年超2万人次。每逢清明时节,潮南区党政专门组织干群、师生等代表到此祭扫瞻仰革命烈士陵园,激发了建设幸福潮南的热情。

    2003年至2007年,该刊发表了我的《山村建设领路人》、《耕耘档案50春》、《满目青山夕照明》等老区先进人物,特别是2007年12月发表了我的《郑开德:倾情为桑梓造福祉》图文,出身潮阳区金浦街道的民营企业家郑开德深受鼓舞,继续为金堡中学捐资,扩建教学楼、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等,从原捐资8000多万元增至近2亿元,郑开德被聘为广东省慈善总会副会长,荣获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

    2012年4月,该刊封三发表了我撰摄的潮阳区金灶镇《东坑村的“摇钱柿”》图文,该村村委会陆续收到从各省发来的求师传术邀请函,2012年以来柿饼产销两旺,全村年增收近60万元。

    我一贯热心国家、省、市老区刊物的发行。2008年由中国老区建设画报社编辑、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彩色版《老区改革三十年》一书,发表了我撰摄的《今日龙港春满园》、《改革使登昌峰有了大发展》等4篇图文,超过了我向该刊通联部承纳1篇的3倍。2009年在再次出版的《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一书,又发表了我撰摄的《老区西陇在崛起》图文,填补了汕头市在该书的空白。

    这次我参加盛会北京行,是继2006年参加该刊在北戴河召开年会的第2次,回顾20年我与该刊的缘份,取得点滴的成果,乐在心底,通体宽舒,五内欢达,新闻敏感越来越强,兴之所至,涉笔报道,如实反映老区人民的所盼、所思、所求,终于获得老区人民的赞许。我一定以此次大会为动力,在有生之年,别无他求,要静下心来,怀抱着虔诚,带着真心实意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老骥自奋蹄,生命不息笔不停,撰摄老区人民认可欢迎的文章、照片,为振兴粤东西北做点力所及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