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朝花夕拾>

犹忆当年插箕神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周文广 时间:2015-03-14 Tag: 点击: 2

周文广

    1976年底,潮阳县城刮起一股扶插箕神之风,此风从发生到波及整个城区,只有短短两三天,到处都有人在谈论扶插箕神的话题。当时刚好打倒“四人帮”,“文革”宣告结束,萎糜的神州大地为之一振,追求美好、追求真理从人们心中涌起,从对“四人帮”的憎恶,特别是对江青的丑陋形象的厌弃,激发了人们对杨开慧的崇仰,马上有剧作家创作出《蝶恋花》歌剧,高歌杨开慧的革命情怀和忠贞不屈,她抛弃几个儿女奔赴刑场,忠魂直上重霄九,为中国妇女在革命史上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正是在这历史背景下,潮剧作家也马上进行改编上演潮剧《蝶恋花》,我那时有看过演出,情节感人至切,杨开慧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想不到的是不知何人在县城何角落,把失传了二十多年的民间扶插箕神的活动复活,用来表达对杨开慧的怀念,并把她奉为仙姑。当时笔者曾亲自参加过扶插箕神活动,这是用一个家用之插箕(竹编制品,约50厘米长,可盛东西),在顶部扎一根筷子,又用一个60厘米长,40厘米宽的木制桶盘,铺上一层薄米,放在凳上。据回忆还要先在本家司命帝君神位前,净手、上香,祈求杨开慧仙姑降乩文解惑,保佑平安。拜毕然后任找一个人配合对坐,插箕面向下,筷子尖放在米上,二人各用双手轻轻扶住插箕,心中默念仙姑降乩……约一、二分钟后,平放向上之手掌就感到有一股力量涌然而至,这力量促使插箕平行滑动向前、向后、向左、向右拉动,对方拉动方向则相反,就象跳交谊舞一样,二个人的动作进退是协调的。不由自主筷头在米层上划出痕迹来,组成字迹,它是连笔的,但也很清晰可读,写出时事、社会一些简单内容,也有写着杨开慧三字。观看的人如若提出问题,插箕神就马上作答,而且准确无误。有一邻居青年A在此观看,有人发问,青年A的母亲叫什么名?插箕马上滑动,筷头在米上划了几下,就把他母亲的名字写出来,但大家都公认写错了,结果大出人意外 ,青年A笑着说,她母亲是和平镇人,乳名就是这个名字,这真使我们惊讶不已……站着围看的人很多,都可随便发问,但要问严肃一点的问题,不严肃的她不作答,你看神不神呀!这一活动在县城地方到处传播着,风糜一时,它操作起来简单、方便、神效,人们的心理得到了释放和满足。这热火之事闹了十来天,不足半月,就逐渐地不显灵了,问了两三次不灵验,就没信心去操作了,这莫名其妙的活动骤然而起,应运而生,也应运而灭,不几天在县城扶插箕神活动就永远消声绝迹了。
    潮阳历史文化悠久,九流三教渊源久远,水陆交通商贸发达,外来人员冗杂,民间信俗盛行,如“蝶三姑”,那当“三姑”的坐着,双手掌往自己双腿猛打,边大声地嚷着,说着某种事情,也可被问事吉凶,事后手腿都不感觉痛。还有“刣人种瓜”、“巫医”、“巫术”、“画符”、“做诀”、“同身”等。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淘汰了不少陋习,但也有不少信俗在民间仍在流行,在电视上也频频有看到踏火路、上刀梯、坐刀轿、过滚油锅,这些现实中出现的特异功能现象,科学也正在探讨,许多事都是未知数。我写这篇文不是宣传迷信,而是记录当时一个社会事实,以存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