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朝花夕拾>

暹罗实心竹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郑育民 时间:2022-04-20 Tag: 点击: 2

 

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古往今来,诚信一直是华夏民族的崇高美德。司马迁《史记》中有季布、栾布一诺千金的记载;西汉张元伯与范巨卿有“二年之别,千里之约”的美谈。下面向大家讲个朋友之间信守几十年的诺言终得兑现的故事:

图中是一段几十年前来自暹罗(今泰国)的实心竹子。竹子实心,没去暹罗的人难得一见,曾去暹罗而不特别留意,也有可能没见过。这外表象国内常见的空心竹子一样,而里面竟然是完全实心的,如没有实物摆在面前,可能说多少遍你都不信。

这段来自暹罗的实心竹,我家之所以珍重地收藏了半个世纪,是因为在它身上,有着一段发生在父辈间感人的真实故事。它之所以会出现在我的眼前,仅是因为一句守望了几十年的诺言。

我父亲有个同乡发小郑谷增,生得清秀文雅,且天资聪颖。在金浦中心国民学校读上几年书,从小喜欢写字画画。当时任他美术书法课的郑辅宣老师,见其颇有美术天赋,喜欢之下悉心点拨。读高小时,毛笔字就写得很好,还特别擅长画些鱼虾蟹。由于住在练江边,他捕捉些小鱼、小虾、蟹仔、水龟等养在家中。细心观察,写生对照。能把鱼虾蟹画得栩栩如生,再点缀着水生植物、小爬虫、小螺仔等。很是生动可爱,好看极了。但家庭条件差,买不起画纸,只能找香烟大包装的硬纸片,把它们用工笔着色画在反面上。画好后分给亲友贴于墙上。记得我小时候在父亲的收藏中就看过好几张。听说他后来受生活所迫,也只得无奈地放弃爱好而停学务农了。

大约在1934年春,郑谷增当年24岁,已是娶妻。上有个40多岁的寡母,下有个2岁的女儿。4口之家,守着祖遗的一亩多薄田。马马虎虎,本可过日。但那时的潮汕,战乱天灾,杂税苛捐,人民生活本就苦不堪言。又因春旱,青黄不接,真迫得农民没个活路啊!不少破产的农民,抛妻弃子,上了红头船,离乡别井地往暹罗、下实叻谋生去了。郑谷增和几个乡邻也相约准备坐船往暹罗去。可是凑来凑去,还是凑不够路费。他来找父亲筹钱。当时行情干竭,我父亲经营个小店,虽小本经营,余钱无多。但朋友情急,无钱也应帮忙。只好抽出本钱,凑了4个银元助他路费。

父亲当年比他大4岁,彼此都是青年人最重感情时段。临别之时,相拥依依:

“老朋友,小弟此去,前途未卜。家中母亲小女,有便帮我照拂。此时一别,不知何年相见?若弟有命回乡,您想要我为你带回点什么?”

“听说逻罗的竹子是实心的,我还没见过。如方便的话,来时就带一段来给我老年当拐杖好了。”

“好,弟一定谨记,只要我能回来,就一定会带来给您!”

父亲心想:青年仔下暹罗谋生不易,什么要求都别提了,只是无意间说了这句开玩笑的话。当时随口说说,也没当真,以后也就忘记了。

春去秋来,日月如梭,一年过去又是一年。自从郑谷增过暹罗,开始还有平安信到家。后来,抗日战争爆发,潮汕和暹罗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之下,信息也就断了。几年后,郑谷增的母亲去世了。妻子守着小女儿在家乡艰难度日。家中各事,家父也时有接济。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后,暹罗和潮汕音信互通,才听说郑谷增在暹罗赘婿他家,可惜已是英年早逝,幸得身后遗有一男继承香丁。

1963年夏的一天,任谁都没想到,郑谷增的儿子从暹罗回潮汕寻根来了。戴着白草帽,穿着香云衫,长得牛高马大却是斯斯文文,一种乃父的气派。他带着他生父的相片和遗物为凭,寻到生父老家。一丝不苟地遵照其父遗嘱,办了三件事:上山到墓前祭拜祖母;参见生父发妻认母,并付上一笔钱让其作养老之费;拿着其父生前托付给他的这根暹罗实心竹专送到我家,郑重地亲手交到我父亲手上,终于完成了他父亲生前的嘱托。

如今,上辈人都已作古。这段暹罗的实心竹,我精心收藏着,直到现在实物还在。睹物思人,我在怀念中倾听着它的诉说,诉说着一句郑谷增父子守望着、并念叨了几十年才兑现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