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潮阳非遗>

潮阳区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10-12 Tag: 点击: 2
 
 
            汕头市潮阳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濒临南海,东晋隆安元年(397)置县,1993年4月撤县设市(县级),2003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区划变更分设潮阳区和潮南区,划归汕头市管辖。区划调整后,潮阳区辖4个街道和9个镇,区划面积674.67平方公里,总人口150多万人。
      潮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素有“海滨邹鲁”之称。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被誉为民间艺术“三瑰宝”,潮剧、木雕、石雕、香稿末塑等传统工艺,以及大峰信仰、妈祖祭祀、双忠巡游、谷饶祭社、贵屿街路棚等民俗文化活动,在海内外享有盛誉。2006年5月,潮阳的英歌舞、笛套音乐和剪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潮阳的英歌舞艺人杨卫和笛套音乐艺人林立言,也分别被命名为国家级项目英歌舞和笛套音乐的代表性传承人。
        一、保护现状
       潮阳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下和上级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国务院、文化部有关文件的精神和上级的有关要求,做到领导亲抓,部门负责,村镇配合,广泛发动,克服了资金匮乏,人才缺乏的困难,全面摸查,掌握重点,切实开展保护工作。经初步调查,我们目前基本已摸清了三个国家级项目分布、价值、现状等情况。其中英歌舞队伍57支,已形成资料17支,较有档次的英歌舞传承人25名,已形成资料11名;笛套音乐(含潮州音乐)队伍56支,已形成资料4支,较有档次的笛套音乐传承人49名,已形成资料37名;较有档次的剪纸传承人55名,已形成资料31名。
       从分布来看,主要是分布面广,潮阳各镇均存在着英歌舞、笛套音乐、民间剪纸的“非遗”资源,各乡各里均有艺人存在。现两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分别分布于文光街道和棉北街道,家庭条件均较好,但都年近八旬,身体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从价值来说,潮阳三个国家级项目主要具有历史价值、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实用价值和社会价值五个方面:
       一是历史价值。如英歌舞为古傩文化的遗存,又融合了北方大鼓子秧歌舞,对研究古代民间文化以及南北文化的交融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笛套音乐是中原鼓乐的遗存,对追溯中国音乐历史提供了活的化石。
       二是学术价值。如笛套音乐属多乐章套曲结构,这种结构大型、复杂庞大、发展完整,富有逻辑性,体现了多乐章与套曲的特点,被中央音乐学院曹正教授誉称为“盛开在岭南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剪纸则蕴藏着大量有文化历史价值的图腾符号,是一种处在原生态的文化现象,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原生态的民俗文化信息,对研究中华文化的发源和潮汕地区先民的历史及民俗文化,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
       三是美学价值。如英歌舞有强烈的锣鼓节奏,间有叱咤风云的吆喝声,配以刚劲、豪迈雄浑的舞步,表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场面,充满阳刚之气,是力的表现、美的展示,从节奏的张力中带给人们审美的满足;剪纸则注重美的内涵,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体现了潮汕人儒雅的人文素质。
       四是实用价值。如笛套音乐美妙而纯净的乐风乐韵,能使好乐之士在聆音察理于潜移默化之中发挥了间邪存诚的音乐教化作用;英歌舞在民俗活动中,起着纪念先贤、祝颂丰年、祭祀神灵、驱鬼逐邪的作用,且能锻炼身体,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剪纸可以用于美化与装饰,同时担任着教化礼仪、宣扬美德、歌颂生活的传媒作用。
       五是社会价值。抢救、保护、传承潮阳三个国家级项目,对整个粤东地区乃至全国的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都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从特色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具有浓厚的民族传统性。如英歌舞起源于古傩礼图腾崇拜并派生出古傩舞,属汉族民间情绪舞蹈,是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如笛套音乐从大笛吹奏的方法到奏出的音色都有别于其他地方,富有潮阳自己的地方特色——“潮阳味”。由于潮阳人语音较重,丹田有力,读谱与方言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而方言的本能转化,又必然使读谱者把读谱时的语音本能地注入吹奏时的乐音,从而使这“潮阳味”的地方特点形成了强烈的地域性。
       三是具有较强的民俗依附性。从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等来看,许多是伴随着民俗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形成与发展同民俗活动的强弱成正比,依附性很强。
      从现实情况看,潮阳三个国家级项目主要还是依附民俗活动而存在。诸如大多是在大峰庆典、妈祖祭祀、双忠巡游、谷饶祭社时才出现,缺乏独立生存的空间。民间有民俗活动时,便由乡里理事会组织参加,平时没有活动,艺人们便各自为生活而奔波。近年来,尤其2006年潮阳三项优秀民间艺术被列入首批“国遗”之后,我们采取综合措施,积极认真地对国家级项目和国家级传承人进行重点保护,目前保护工作已步上新的台阶,取得显著的效果。
       二、措施与经验
       一是制订保护方案,建立非遗保护工作机构。根据上级对非遗保护的要求,结合我区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特点,制定《做强做大民间艺术“三瑰宝”,精心打造潮阳文化品牌工作方案》和《潮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案》,与此同时,先后成立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席会议制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专家组;抓紧筹备建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在此基础上,各镇(街道)相应建立起以文化服务中心为主的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全区各村(居)委宣传委员作为非遗保护主要成员,负责辖区内的“非遗”保护工作,因而取得良好效果。此外,在非遗保护工作过程中,我们除了协调指导各镇(街道)、村(居)的做好保护工作,及时掌握信息,做好记录,整理归档外,还根据调查员报送的信息以及平时了解的情况,经常深入到基层,进村入户,与有关的老艺人面谈,在面谈的过程中发现深层次的有价值的资料。如下乡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革命老区西胪镇尖山村的英歌队,是一支历史悠久,原生态保存最好的队伍。整个村人口中,从六、七岁小孩到年近古稀老人中的男性,都会舞英歌,都参加平时的训练,而且这支队伍的服装、道具、动作、队伍的构成都保留了最原始的状态,对于研究潮阳的英歌舞历史、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便对该村的英歌队资料进行重点整理,想方设法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和保护。
        二是做好培训工作,为全面保护打好基础。根据保护工作的要求,组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先后二次参加汕头市举办的“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班”。在此基础上,认清普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保护,然后组织各镇(街道)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进行培训。确保每个成员都能够充分认识非遗保护的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保护知识,能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性、代表性、真实性作为非遗保护的指导原则,在工作中以马克思的唯物观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生、发展以及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
       三是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提高保护能力和水平。为切实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005年6月,我们成立了“汕头市潮阳民间艺术学会”,旨在团结社会力量,积极传承潮阳优秀民间艺术。“学会”会员遍布城乡,平时对潮阳各种民俗活动、乡土风情、民间艺术有着一定的研究,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资料。会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对保护工作也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作用。有如在非遗普查活动中,我们根据“学会”会员提供的大量关于三个国家级项目的资料,加以汇集、整理、归类、甄别,去伪存真、去粗取精、集腋成裘,极大的丰富了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有关的材料,对我区非遗保护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是突出保护重点,摸清三个国家级项目的“家底”。经过努力,我们目前基本已摸清了三个国家级项目分布、价值、现状等情况。其中英歌舞队伍57支,已形成资料17支,较有档次的英歌舞传承人25名,已形成资料11名;笛套音乐(含潮州音乐)队伍56支,已形成资料4支,较有档次的笛套音乐传承人49名,已形成资料37名;较有档次的剪纸传承人55名,已形成资料31名。对三项“国遗”的分布和现状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五是全力配合区委宣传部编辑出版《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丛书》。该书于2006年10月出版发行,比较详细和全面地反映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的渊源、现状和传承发展,专业性与普及性并重,既可用于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又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对进一步传播和保护好潮阳三项“国遗”十分有利,非常有意义。时任省委副书记的蔡东士同志还特地出席了丛书的首发仪式。
        六是广泛开展经常性群众文艺活动,不断促进优秀民间艺术的繁荣发展。从2004年开始,我们与区委宣传部先后联合举办了以“魅力潮阳”、“活力潮阳”、“和谐潮阳”、“文化潮阳”、“春满潮阳”和“春暖潮阳”为主题,以优秀民间艺术的游行、展示展演为主要内容和形式的6个迎春文艺系列活动,既丰富活跃了节日群众文化生活,又全面促进了让“潮阳三瑰宝”的繁荣、发展和保护;此外,我们还精心组织专题性的群众文艺活动,强力推进“三项国家级非遗”的传承和弘扬。2005年春节,我们组织9支队伍共500多人参加的英歌大展演、大游行活动,既有男英歌,又有女英歌,还有少年英歌,充分展示了潮阳英歌的风采和魅力;同年,我们又举办“庆国庆潮州音乐花会”,有10多支民间音乐队伍参加了比赛,对潮阳笛套音乐进行了一次大检阅、大促进;2007年春节,我们首次将英歌舞、剪纸、笛套音乐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一起登台亮相,通过文艺游行、文艺广场演出和现场剪纸表演等形式,向家乡人民作了全面汇报。
       七是热情支持引导民间民俗文艺活动,充分依靠群众的智慧和社会力量搞好三个国家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首先是充分肯定、高度评价以弘扬“双忠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贵屿“街路棚”,积极帮助其申报列入了市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向文化部申报列入国家级“非遗”。其次是谷饶镇把以祭祀方式纪念“宋朝大元帅”的民俗活动,定为“谷饶民间艺术节”,从而充分开发利用了这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再次是2006年春节,区宣传文化部门将棉北后溪片区为弘扬“妈祖文化”而准备的大型民间文艺游行队伍,请到中心城区先行进行文艺游行活动,给当地群众尤其民间艺人以极大的鼓舞。在这些民间民俗文艺活动中,我们都积极支持和引导其渗入三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内容,从而让“潮阳三瑰宝”得到更加充分展示和发扬光大。
       八是积极支持帮助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充分展示潮阳三个国家级项目的风采和魅力。近年来,潮阳有不少民间文艺队伍经常应邀参加各种省际和全国性文艺活动,名声远播。比较突出的有2支队伍:一支是棉北后溪英歌队。该队2005年应邀参加在广州举行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岭南民间艺术节汇演”,获金奖;2006年参加在深圳举行的“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闭幕式,载誉而归;2007年参加“第四届CCTV电视舞蹈大赛”,获优秀表演奖和“网上人气最旺”的殊荣。另一支是民营企业家陈桂洲先生组建的东信文艺协会笛套音乐演奏队。该队2005年参加“广东省民营企业文艺汇演”,获金奖,名列榜首;2006年参加“第八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倍受上海新闻界、音乐界和国内外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九是支持和鼓励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培训工作。近年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立言先生便以他创办的“潮阳潮声丝竹社”为阵地,开办了三期义务的笛套音乐培训班,共培养青少年学员100多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卫先生则以后溪理事会为阵地,培养英歌队员近百名。此外,潮阳东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潮阳民间艺术学会名誉会长陈桂洲先生,就以东信文艺协会为阵地,聘请老艺人林相明先生授课,义务培养青少年笛套音乐学员数十名。
      十是加强宣传推介,不断提高“潮阳三瑰宝”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自2005年以来,在各级媒体宣传“潮阳三瑰宝”的项目和传承人报道上百次。此外,我们还利用局属管的“汕头市潮阳民间艺术学会”的会刊《潮阳民艺》,大力宣传三项国家级项目。仅今年,《潮阳民艺》宣传“潮阳三瑰宝”为主要内容的就有10多项:1、2月5日,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林立言组织“潮阳潮声丝竹社”乐友赴汕参加政协岭海丝竹社元宵音乐演奏会,演奏的笛套音乐《冲天歌》备受好评。2、春节前夕由中共汕头市委宣传部主办的“2008年汕头文艺奖”揭晓,潮阳有多人获奖,其中笛套音乐艺人林立言获特别奖,剪纸艺人有4名获一等奖、1名获二等奖、2名获三等奖。3、正月初二,潮阳举办“春满潮阳---2009年迎春综艺广场活动”,潮阳铜盂的少年笛套音乐演奏成为活动的重头戏。4、3月7日,潮阳城区举行“双忠圣王巡游文艺活动”,后溪英歌舞和东信笛套音乐队在活动中大显身手,令人喝彩。5、4月9日,汕头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到潮阳开展非遗专题调研,对潮阳文化部门近年在非遗方面所做工作予以充分肯定。6、1月份,潮阳有3名剪纸艺人的作品被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4月份,全国“鱼文化”剪纸艺术大赛在吉林举行,潮阳艺人获银奖1名,铜奖4名。7、5月21日晚,潮阳东信文艺协会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岭海潮韵---东信之夜潮阳笛套音乐、潮剧名家名曲欣赏会”,吸引了众多领导和观众前来欣赏。8、7月9日,汕头大学副教授曲小锋及韩汕师范学院助教陈洛嵩临潮考察潮阳英歌舞,在听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杨卫的介绍后,对潮阳英歌舞近年所取得成绩赞叹不已。9、7月17日,台湾东吴大学音乐教授、著名民间音乐研究专家吕钰秀女士,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陈子平先生,以及汕头音乐界专家一行,前来潮阳东信笛套音乐协会考察笛套音乐。专家们观看演奏之后,对东信文艺协会积极推进潮阳东信笛套音乐的传承和发展所做贡献表示赞赏。10、第五届国际剪纸艺术展于今年秋揭晓,潮阳有2名艺人获银奖,1名艺人获铜奖,2名艺人获优秀奖。11、8月30日,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闽粤纵横”实践队莅潮开展“弘扬潮汕文化,共建和谐汕头”的公益宣传活动,期间对潮阳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三个国家级项目大加宣传推介。12、9月28日晚,潮阳东信文艺协会与有关部门联合举办“相约在东信”笛套音乐演奏会,为国庆节增添浓烈的氛围。13、中秋节期间,潮阳东信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城区举办2场“笛套音乐、潮州音乐”赏仙会,潮汕三市乐友应邀前来参加表演,规模壮观,气氛热烈。
       三、主要效果
      一是人民群众传承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保护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三个国家级项目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大提高。每当春节前后民俗活动旺季,潮阳各地许多民间文艺队伍都会登台亮相,大展风采。例如,谷饶镇去年清明节举行的“谷饶民间文化节”,就有英歌舞、笛套锣鼓等15种民间艺术形式、约90多支民间文艺队伍、1.1万多民间艺人参加,有数十万民众参与这一民间艺术盛会,其对文化和经济、社会各方面的促进作用不可估量。又如今年3月7日,潮阳城区举行纪念“双忠圣王”民俗春游活动,这次活动是历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其间,潮阳的几个双忠圣王庙都有自己的英歌舞、笛套音乐等表演队伍,队伍绵延几公里,几千名民间艺人和群众参加了文艺大游行。途经之处,万人空巷,是一次丰盛的民间传统文化大餐。英歌舞是游行队伍的开路先锋,快、慢、中板多种风格不同的表演队伍,咚锵有力、富有节奏感的锣鼓声为“英歌之乡”打开了欢乐之门,也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阳英歌舞、富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同样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潮阳笛套音乐是文艺游行活动的主角,汕头东信集团的笛套音乐演出队伍整齐庞大,乐器品种齐全,一直在游行活动中最受瞩目。潮阳“双忠圣王”的每次出游,历来是潮阳民间的一件盛事。拜祭“双忠圣王”的活动,已逐步演化形成以“双忠”英雄为楷模,以“忠义报国”思想为核心的“双忠文化”,起到了弘正义、聚民心、鼓斗志、促和谐的作用,并培育了潮阳人与众不同的性格特征,激发了爱国爱乡的情怀。
       与此同时,潮阳初步形成了“潮阳潮声丝竹社”、东信文艺协会、棉北后溪理事会和区文化馆等一批“三瑰宝”传承培训基地,涌现了棉北后溪180人、城南凤岗120人和铜盂镇新桥小学60多人的青少年笛套锣鼓队,这些队伍年龄都在20岁以下,最少的8—9岁。2007年春节,时任省委副书记的蔡东士同志观看了棉北后溪青少年笛套大锣鼓“180艺儿贺新春”精彩表演之后,大加赞赏。近年来,潮阳三大优秀民间艺术还加强了对外艺术交流,积极参加各种比赛评奖活动,喜讯频传,屡屡得奖。比较突出的有棉北后溪英歌队、东信文艺协会笛套音乐演奏队和潮阳“潮声丝竹社”等3支队伍。民间剪纸方面也硕果累累。从2007至2009年,区文化馆先后组织参加了6次全国性、国际性剪纸大赛和剪纸艺术展,就有35名剪纸艺人获奖,其中金奖6名、银奖7名、铜奖8名,优秀奖14名,获得空前大丰收。“潮阳潮声丝竹社”的创办人林立言先生,由于他在笛套音乐方面的艺术造诣和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一系列殊荣,先后被命名为“广东省优秀民间艺术师”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社会文化》、《南方日报》、《汕头日报》等十多家新闻媒体也先后对其专题报道。
       二是形成了三大文化品牌,潮阳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力大大提高。在潮阳各级党政和上级宣传文化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全体文化工作者和众多民间艺人的精心培育、保护和共同打造,潮阳三大文化品牌已经形成,并不断地做强做大。1996年以来,潮阳先后被国家文化部、省文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英歌艺术)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剪纸艺术)之乡”、“广东省民间艺术(笛套音乐)之乡”。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潮阳三瑰宝”又全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尔后,林立言、杨卫等4位优秀民间艺人被省文化厅和国家文化部命名为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三是地方各级党政和上级对潮阳特色文化的关注、重视和支持程度大大提高。潮阳区委区政府2005年初就明确把“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精心打造潮阳文化品牌”作为加快建设文化大区的主要任务,并在换届和每年一度的工作报告里,用一定的篇幅充分肯定了区文化部门在弘扬“三瑰宝”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方面所做的工作。省、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潮阳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也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2007年全市文化工作会议上,市局要求潮阳局在会上作专题发言,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经验做法。去年,潮阳局荣获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集体”的称号,都给我们以极大鼓舞和鞭策。
        四、主要问题
        当前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面临着种种挑战,形势不容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潮阳党政虽大力支持,投入一定的资金,对“三瑰宝”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进行挖掘、整理、保护,但仍然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三瑰宝”等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主要依附于民俗活动,存在着群众性、自发性和业余性的特点,由于种种原因,传承群体的发展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二是大多数传承人年事已高,传承过程力不从心。青年人则因心静不下来,加上要掌握技艺的方法有一定的难度,而不愿意学。如林立言、杨卫等老艺人,虽然近年来在培养年轻一代方面不遗余力,但想主动前来求学的仍不多。
       三是缺乏资金,影响了对全区“非遗”,尤其是“三瑰宝”项目进行全面地挖掘、深入地研究、系统地整理,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逐渐被湮没。
       四是未能实行生产性保护,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虽然“三瑰宝”越来越受到更多人重视,但是缺乏领军人物进行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生产性保护,走产业化道路,因而保护工作缺乏内在动力,步伐前进不快。
       五、保护工作思路与规划
       近几年来,虽然我们在“非遗”保护的传承弘扬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并开始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但由于“非遗”保护毕竟还是比较新的工作,我们决心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加大传承保护力度,进一步做强做大做亮潮阳三大文化品牌。结合实际,今后“非遗”保护工作我们计划要着力抓好以下“六个一”:
       一是完善一套机制——把3项 “国遗”保护好、传承好、管理好。潮阳有3项“国遗”,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因此,我们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及《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要求,认真抓好全区“非遗”普查,摸清家底,实施全面保护。要突出把潮阳3项“国遗”保护好、传承好、管理好作为重点,积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机制和传承机制,使全区“非遗”保护工作在组织协调、经费保障、队伍建设、培训传承、资源共享和激励约束等方面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形成科学有效的保护体系。
       二是构建一个平台——定期举办“潮阳民间艺术节”。通过定期举办“潮阳民间艺术节”的形式,构建并借助民间艺术节这一平台,充分开发利用潮阳3项“国遗”优秀的优势,将潮阳人民建设家乡的热情激发出来,将一代代海内外潮阳乡亲的心吸引回来,将党群、干群关系融洽起来,团结一致,携手同心,共同促进潮阳的文化繁荣、和谐稳定及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一个展馆——“潮阳三瑰宝”特色博物馆(或“潮阳三瑰宝展示中心”)。省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粤府[2006]70号)要求,“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各类特色博物馆,结合各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地方优势,重点建设一批历史价值高、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景点,打造内涵丰富、知名度高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也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或者展示场所”。今年文化部还特别强调,要加快建设好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建设“潮阳三瑰宝”特色博物馆,既是上级的要求,也是更好地展示和保护、弘扬潮阳3个“国遗”项目的需要。因此,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建设一座“潮阳三瑰宝”特色博物馆。
       四是发展一种产业——“三瑰宝”特色文化产业。国家关于“非遗”保护的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我们要认真借鉴外地成功模式和经验,通过政府出台有关政策,教育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鼓励扶持组建英歌舞蹈团、笛套音乐艺术团等专业、半专业民间文艺团体,成立“公司+艺人”模式的剪纸文化公司,发展“三瑰宝”特色文化旅游等一系列措施,合理开发利用好潮阳宝贵的“非遗”资源。
       五是强化一种意识——全民传承保护意识。潮阳“三瑰宝”等优秀民间艺术的传承弘扬基础在民间,进一步繁荣发展离不开各级党政的重视支持和正确引导,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因此,我们要通过拍摄“三瑰宝”DVD宣传教育片,发挥广播、电视地方媒体的作用等措施,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增强全民对拥有“三瑰宝”等宝贵文化遗产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增强全民对“非遗”的爱护和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励、调动全民传承保护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六是推进一项工程——让“三瑰宝”进入校园和幼儿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点是传承,希望在未来。我们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全面开展“三瑰宝进校园”和“三瑰宝进幼儿园”等活动,把各级各类学校和幼儿园作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地,推动非物质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幼儿园工作。
 
 
 
 
 
 
                                汕头市潮阳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〇〇九年九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