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人物风采>

老骥思千里 艺海永扬帆——访潮阳区香稿塑老艺人黄斯毅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陈景明 时间:2009-05-18 Tag: 点击: 2
  一个冬日暖融融的日子,文友慎学兄引领笔者走访汕头市潮阳区香稿塑老艺人黄斯毅先生。黄老今年75岁,是目前潮阳区唯一一位香稿塑老艺人。
  香稿塑目前是一项濒临失传的艺术。它创始于清末,是潮阳的传统工艺。在民俗活动中,香稿末塑多用于民间游神聚会的大神香,用香稿末塑造龙凤、花鸟、戏出人物,多姿多彩,栩栩如生。解放后,随着移风易俗,香稿塑老艺人黄星阁(斯毅之父)突破旧格局,大胆创新。他汲取了泥塑、纱灯等姐妹艺术的特点,发展成用稻草与纸粘合作胚,外部用香末捏制成挂件、摆件的工艺品,其造型夸张,神态生动,富有艺术情趣,且构件轻巧牢固,不易损坏,深受人们喜爱。黄星阁先生当年除经营抽纱外,也是业余香稿塑艺人。他出生在清末,毕业于潮阳东山师院,当过多年小学美术教师,擅长国画,艺术造诣颇高。他父子创作的香稿塑工艺品,于上世纪70年代进入欧美和东南亚国家及港澳地区。
  1950年,18岁的黄斯毅初中毕业后便在家随父学香稿塑工艺。当时曾先后捏塑多个戏出,如《桃花过渡》、《仙姬送子》、《穆桂英挂帅》等一大批。其父在传艺时十分严格,只要作品稍有不完美,便要受严厉批评,并着令返工,一次不成,二次,三次……直至他认为满意为止。“严师出高徒”。斯毅在父亲的传授下,技艺大有长进。1955年当时潮阳县手工业局,闻知他们父子有此专长,便约请他们创作《十五贯》中的“况钟访鼠”。创作后的作品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活灵活现的情态,受到人们的啧啧称赞。该件在广州展出后被广州文化公园收藏。1958年县工业局组织他父子俩创作《八仙游戏》参加省工艺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1959年父子俩以农村敬老院老人过着美满幸福的晚年生活为素材,创作了《二老弈棋》获汕头专区工艺美术二等奖,并被送到广州被拍进电影新闻纪录片,作品被省工艺美术馆收为藏品。
  1960年潮阳县手工业局组建“潮阳工艺美术厂”。他父子俩被招收入厂。当时汕头的外商和外籍船员参观了香稿塑《二老弈棋》后,产生很大兴趣,通过出口公司和外轮供应公司牵线,引来了《二老弈棋》的大量订货,工艺厂也广招学徒,扩大生产。随后,美国商人也纷纷前往该厂订货作为圣诞节的礼品,从而使潮阳工艺美术厂的香稿塑生产更趋活跃。创作的题材也随之扩大,除反映传统题材外,还着力反映现代题材,如《养猪》、《饲鸡》、《赛龙舟》等等,获得了行家及群众的好评。为进一步提高作品质量,特别是改变人物脸部的光泽,他拜汕头专区著名漆艺人辜锡奎先生为师。辜师傅亲自传授如何调配铅粉的技艺,增添了人物脸部的光泽,使他的工艺品更添异彩。因此,黄斯毅对辜老无私传授技艺,其大恩大德一直念念不忘。不久,黄斯毅被评为工艺美术师,并先后被汕头市民间艺术家协会、汕头市工艺美术学会吸收为会员。那时间潮阳的香稿塑创作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自此以后,黄斯毅又多次获省、专区(市)工艺美术奖。
  黄斯毅自投身香稿塑创作几十年,锲而不舍,潜心钻研技艺,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去,永不停步。他熟读《艺用人体解剖学》,还参考五形书,对人物的善恶、慈祥凶狠、喜怒哀乐的造型都有了较系统的研究,他还通读中国古典小说,阅读现代英雄人物的故事,观看其连环画、雕塑等以汲取营养,做到用“他山之石”为己所用。他深知“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平时注意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提倡“以物为师”。他为了准确生动地捏塑好马的形象,曾多次到马场观察马的身躯结构,了解其身躯各部的比例,以及熟悉它的走姿、站姿、跑姿……使他捏塑起马来得心应手。1959年广州举办全省财金贸成就展,他捏塑“膏蟹养殖池”中的膏蟹,为了出色完成这个任务,他细心观察膏蟹的造型,对它的“十八山头廿四洲”都了如指掌,使他捏塑的膏蟹真假难辨。许多参观者都认定是真膏蟹。
  黄斯毅上世纪90年代初已届退休年龄,后因工艺厂需要被留任到90年代末期才离开工作岗位。十多年来,他对香稿塑艺术的执着追求仍不减当年。他不时为社会上有识之士或亲友预约而作,一部分作品作为自己的收藏品保存起来。2003年汕头市工艺美术研究院成立,他特地为研究院创作了《济公斗蟋蟀》及捏制他的旧作《二老弈棋》献给大会,受到了行家们啧啧称赞。2004年这两件作品被送到广州参加省工艺美术精品展获得“优秀奖”。自从潮阳区的英歌舞、笛套音乐、剪纸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后,他便决心捏塑出“潮阳英歌舞”。他是土生土长的潮阳人,对潮阳英歌舞既熟悉又感情深厚,前前后后共花了一年的时间,捏塑出4组共18人的英歌队,做到站姿、动作准确,生旦丑净脸谱分明,表情逼真可信,布局高低恰当,反映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生龙活虎,气势磅礴的广场舞蹈场面,引人入胜,令人陶醉。
  去年初春,在市、区宣传部门的同志引领下,香港有线电视台专程到他家,花了大半天的时间,专门采访这位老艺人,并观看他正在捏塑的“潮阳英歌舞”,拍下他家中保留的作品。当黄老拿出他家藏品时,其精细的工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无一不翘起大拇指。有的说:“真厉害,真厉害!”有的说“妙,妙,妙!”
  目前,黄斯毅老人居住在棉城市区一套名叫“二房一厅”的楼下,占地仅50多平方,却住着他夫妻及女儿三口人,每月仅有200多元的社保基金收入,经济开支不足部分,要靠女儿们帮助,生活过得较清淡。笔者看到他十多平方的客厅里,除一台电视机较值钱外,其余都是简陋的旧家具,他平时写字、捏制工艺品常在阳台进行。虽然黄老过着十分恬淡的生活,可他的精神境界却十分高尚。请听!“我现在衣食无忧,虽身居斗室,但知足常乐,没有什么奢求。”笔者问他今后对香稿塑艺术的发展如何解决后继乏人的问题。他坦诚地说:“要把这濒临失传的艺术能传承下去,作为我个人无能为力。但我有一个愿望,就是准备写一本书,较系统地介绍香稿塑的起源、制作工艺,谈谈一下自身的一些创作体会,并配有我捏塑的作品照片。目前我仍继续在捏塑一些作品也有这个意图。这就是我有生之年最大的宿愿,未知能否实现,我心内也无底。”
  日色已晚,采访也告一段落,笔者起身向黄老告辞。他热情地送我到门口后,一程又一程地送我,格外热情。通过了这次采访,笔者亲眼看到黄老的晚年,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过的是清淡的生活,住的是简陋的旧楼房,但他坦然面对,正如他在小阳台墙上挂的一幅自书清光绪翁同和的联句:“老骥思千里,鹪鹩足一枝。”这联句是对他的自慰,自勉,保持心态平衡,乐观豁达,对艺术锲而不舍,永不停步,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怎不叫人肃然起敬。(陈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