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人物风采>

萧文渊先生其人其事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郑 生 时间:2015-04-28 Tag: 点击: 2

    萧文渊,一个曾经与潮阳渔网业(俗称苎网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且为之兢兢业业的前辈创业者;萧文渊,一个有着一定商业道德操守和高尚人格的私营企业家。他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其那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很值得后辈私营企业家们借鉴和学习。

    萧文渊先生于1914年6月20日出生在潮阳棉城一个贫苦家庭。其父亲结婚时家徒四壁,家中连结婚时所必备的“椅斗”(即方凳)也是从邻居借用的。萧文渊十五岁那年,他父亲因病撒手人寰,家里遗下妻子和十五岁的儿子萧文渊以及八岁和三岁两个女儿。其时,萧文渊正在读初中,因生活所逼,他不得不辍学挑起养家的重担,不久到时任潮阳东山中学校长萧凤翥家里开设的当铺去当学徒。他在打工期间,默默承受一切艰辛的劳作,他善于从平日的工作中积累了各种生活经验。在打工过程中,他注意观摩老板在经营过程中的人际关系,诸如与待人接物有关的礼仪、行话、应酬等,并以忠厚、勤奋、诚实受到邻里及同事们的好评。1945年8月15日,抗战胜利,潮阳地区百废待兴,在那个时候萧文渊也逐渐成熟起来,在众多亲友及朋友和工友的鼓励下,自己独力创办了“同发网庄”,从此走上了艰苦创业之路。

    他生前所从事的苎网业完全是靠白手起家的,创业期间不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而且善于领先同业同仁,共同为潮阳织网业的发展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对企业的发展可谓努力不辍,因而被当时的同业工友称之为“萧同发”。

    在开创“同发网庄”前,萧文渊首先进行社会调查,对各行各业进行对比考察。当时他心里暗想,究竟要选择哪种行业来发展呢?为此,萧文渊的确下了不少工夫进行苦苦摸索。他了解到棉城属小县城,居民除经商做买卖外,一般都是以织渔网为生,赚取一点微薄的经济收入,以此作为家庭的经济的来源。这种劳动方式可谓由来已久,从清末至萧文渊创业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且涉及面广,几乎遍及各家各户。织网业成品除内销外,还远销香港、南洋等地区。

    萧文渊意识到,潮阳是著名侨乡,华侨中绝大部分人的家乡观念都十分强烈,他们在国外不论生活、创业多么艰苦,心里总是深藏着一股爱国爱乡的情怀,对家乡经济的发展也极其关心。特别是在日寇侵华的八年间,家乡潮阳惨遭涂炭,人民生活相当困苦。如今抗战胜利了,要恢复经济生活,各家各户勤奋努力,用各人辛勤的双手进行结网加工,只要质量能按照要求,并准时完成交货,相信在国外的华侨都会乐意帮助家乡百姓安排产品销路的。由于结网业涉及到千家万户,发展潜力巨大,萧文渊经过一番权衡之后,决定选择创办“同发网庄”作为自己今后的发展道路,以便更好地带动当地百姓共同发展。

    为使自己的“同发网庄”能得以发展,他确立了“高起点、保质量”这一条标准,产品立足于全部外销出口。同时,他寻思着汕头、香港等地的商埠比较大,网业发展渠道比较宽广,而棉城属小县城,织网业除了百年老店“刘喜合”保持产品出口外,其余一些“网庄”主要是立足于产品内销,自己立足于产品出口外销发展空间大,这样获利更丰厚。于是,当确定了发展目标之后,他就着手从事开业和放网工作。从此以后,为发展业务,萧文渊便奔波于汕头至潮阳各乡镇之间。直到新中国成立,萧文渊经过一番苦心经营,终于使自己的“同发网庄”在潮阳已成为可与百年老店比肩的网庄,不仅解决了当地百姓的劳力出路,增加他们的经济收入,而且也为国家争创外汇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确立“同发网庄”的工友共赢的宗旨,萧文渊认为办企业其实与做人一样,即里面包含了三层共同发展的意思:

    其一,是企业内部要同心同德。他精心物色了黄炎林、周昭渠、万荣坤等德才兼备技术骨干,平时对他们的生活予以关怀和照顾,视他们如兄弟。萧文渊也以身作则,自己做到爱岗敬业,废寝忘餐。萧文渊常年奔波于汕头和潮阳之间,但当他一回到店内,便立即换上短裤,很快投入到工作中去。萧文渊的工作作风十分民主,凡事总是与店内人员共同商议,对如何发展生产,对产品进度和质量始终坚持一丝不苟,亲力亲为,常常工作到深夜,经常在网庄内打地铺过夜。萧文渊对店内工友在工作上予以信任,生活上给予关心,为产品质量和企业诚信树立下良好的形象。

    其二,是要与同行业共同谋求发展。萧文渊带头教育工友要尊重同行,互相团结,业务应该共同到广阔的“大海”中“捕捉”,而不能一同在盘子里抢食。萧文渊还特别强调,要避免不正当的竞争,不得在同行中损害他们的利益。

    其三,是与各地广大的放网工、织网工共同发展。萧文渊认为质量信誉是企业的根本,而广大的放网工,织网工是网庄的基础,要尊重他的劳动,既要抓好质量,又要及时发放工款,特别是过年过节,萧文渊经常为工友们发放工款一事而奔波。以共同发展的宗旨使“同发网庄”建立在自身的智慧和胆识上,这在当时潮汕的苎网行业中被传为佳话,同时也确立了“同发网庄”在潮汕苎网业中的信誉和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1949年春节,当时潮阳苎网业中的“大哥大”、百年老店“刘喜合”的经理刘宗海,了解到萧文渊的处世为人以及“同发网庄”现实的发展势头,亲自到“同发网庄”向萧文渊拜年,表达了他认同萧文渊共同发展的理念和友好合作的愿望。刘宗海经理的到来令萧文渊十分感动,他对刘宗海经理予以热情地接待,随后,他又亲自登门到刘家进行回拜。从此,潮阳苎网业中的百年老店、“大哥大”便与起步较慢、但发展势头强劲的“同发网庄”携手合作,并与邱顺兴、郑和兴等同行友好一起和谐发展。这在当时潮汕苎网界被传为佳话,他们为潮阳渔网业的发展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萧文渊晚年在谈及刘宗海的那次行动时,对其思想和为人仍是感慨不已,认为刘宗海这种友好合作的态度是“同发网庄”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确立了良好的生产网纺和外部关系,从而为今后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同发网庄”的创业过程中既有必然条件,也曾遭遇过偶然的事件。

    那是1947年夏天,汕头发生一次大台风,某苎网行的原料被咸海水侵浸,当时暴雨如流,该苎网行遍寻漂晾干的场地而未果,这批原料面临变质的危险,因而该苎网行一筹莫展。

    萧文渊急同行之所急,立即前往察看。他凭着对工作流程的熟悉和与工友、广大放网工织网的良好关系,毅然连夜把这批被海水浸泡过的网料运回潮阳并迅速由本店工友将其发放到千家万户的织网工中。由广大的织网工反复进行漂洗、晾干,然后将部分纱线纺成急用或常用的网线。这样,既抢救了这批面临报废的原料,又拓展了“同发网庄”的业务。

    萧文渊常说立身在先,立业在后。他原来只有初中二年级的文化程度,但他离开学校后,从未放弃学习,手不释卷,对历史、地理、文学等均有诸多涉猎。同时他善于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诸如对潮阳地方历史的了解以及对一些知名人士,他都十分熟悉。比如在由潮阳政协编辑出版的《潮阳文史》中所提到的萧凤翥、姚华萼、萧遥天等知名人士,他都很熟悉。尤为可贵的是他学以修身,严格地要求自己从善如流及能学以致用,以为人正派的作风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萧文渊在潮汕苎网行中被称为“工商秀才”,大家都认可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和渊博的学识。

    “同发网庄”的创业与萧文渊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值得一提的女性,即萧文渊的母亲赵勤富(1890年-1956年),她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二位兄长和三个姐妹均从没进过学堂。他的母亲在十三虚岁那年结婚后,邻居萧凤翥的女儿和媳妇识字、知书达理均使她羡慕不已。从此,她刻苦自学,一个字一个字地向人家请教。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赵勤富终于达到了能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和《潮汕歌册》的水平。她不满足于认字读书看故事,而是反复深入地与同龄姐妹探讨文章的思想,充实自己的知识面,以期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其父亲三十多岁时因病去世,其母亲独力教育萧文渊和两个女儿。当时迷信盛行,有人提出其父亲因病去世是他三岁的女儿时日过硬所致,必须将她送人。其母亲毅然地说:“三岁的女孩,丧父已经够不幸了,我做母亲的应该给她双倍的爱才对。”赵勤富那开明的思想和博爱的精神当时在亲戚和邻里中被传为佳话。

    萧文渊的学习和创业精神,正是其母亲身教言传的结果。织渔网是萧文渊妻子自年轻时帮补家计的手工,她一直支持、关注丈夫所从事的事业。

    经过四年的拼搏,“同发网庄”到1949年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其业务量和工友人数均处于当时潮阳县的前列。

    1950年3月,潮阳成立苎网业组织公会,萧文渊以其待人诚挚,做事勤勉而被选为苎网公会的主任,同年6月,潮阳县工商联改组,他被选为委员,还被选为新中国潮阳县第一、二、三届人民代表。解放后,“同发网庄”得到良好的发展,直到1955年潮阳网厂成立,“同发网庄”各位技术骨干均全部进入潮阳网厂工作。萧文渊也自愿参加了公私合营,并在当时的“集安”网商店中担任出纳一职。

    萧文渊难能可贵的另一面,是对生活始终抱积极乐观的态度,一切均处之泰然。他向来尊重知识,热爱学习,并以此影响教育了他的子孙辈以亲友子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萧文渊的后辈们得益于党的开放政策,并以他为楷模,他们都能刻苦学习,且都学有所成。

    1987年7月16日,萧文渊因肺癌在深圳去世,享年七十三岁。他生前事先做过交代:后事一切从简。但在潮阳的亲友怀着对他的深情厚谊,遂于棉城白牛庵为他举行了一个简朴的悼念仪式。那些曾经与他共事过的诸多潮阳渔网业界以至工商业界的人士,原“同发网庄”的工友们闻讯赶来参加萧文渊的遗体告别仪式,他们感念着萧文渊生前的为人处世之道以及良好的商业道德,个个都哭泣不已,情真意切,以寄托他们对萧文渊的无限哀思,其场面实在感人至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