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马东涛  剪纸  刘锡标  22期  周文广
当前位置 :| 主页>艺术丛谈>

大峰文化蕴含三教文化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际云 时间:2015-07-28 Tag: 点击: 2


际云

    大峰文化指的是以大峰“达理、慈爱、济世”精神为基础,以潮人善堂等为物质载体,以盂兰胜会、大峰圣诞日、大峰扫墓日等有关祭祀,以及文献、传说、书画、文学、潮剧、影视等为传播途径,具有参与性强、辐射面广的一种民俗文化。

    大峰文化源于大峰禅师,要探究其文化渊源,必须先从大峰祖师谈起。北宋宣和二年(1120),僧人大峰由福建游缘至潮邑蠔坪(今潮阳和平),时逢干旱,饿殍遍野,瘟疫流行,遂发慈善之心,施医赠药,救民于倒悬;后见练江波流湍急,乡民往来常遭舟厄之苦,又发愿建桥,经数载募集和努力,在练江上建造了一座大桥。

    大峰禅师圆寂后,葬于和平雄狮山,乡贤蔡谆之孙蔡震(进士)还腾让书斋,建为“报德堂”, 报答大峰禅师功德,因而“报德堂”成为潮汕第一所善堂,大峰禅师被奉为潮汕慈善事业的祖师爷。信众继之捐钱粮入堂,弘扬其慈善博爱的精神,因而影响越来越大。延至后来,粤东各地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也陆续从“报德堂”恭请祖师香火前去奉祀,并设立善堂。据不完全的统计,目前海内外以弘扬大峰祖师慈善精神而组建的善堂已达五百多所,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地区及国家做了大量的慈善工作。由于大峰的事迹源于宋代,故后人称大峰为宋大峰祖师。如今,报德堂已成为海内外善堂公认的鼻祖,和平宋大峰福利会也成为连结海内外炎黄子孙的桥梁和纽带。

    上纪世九十年代以来,大峰墓苑周边在各界热心人士及爱国华侨的捐赠下,已建设了粤东规模较大的大峰风景区及大峰医院,大峰也演变成地名,每年到风景区参拜宋大峰祖师的海内外信士、游客络绎不绝。与此同时,和平宋大峰福利会积极兴办公益福利事业,做到“上为政府分忧,下为民众解愁”。如今,宋大峰的名字,已成为潮汕地区善堂慈善事业的代名词。

    综观大峰文化,里面蕴含着儒、释、道三教文化的丰富内容。

    第一、大峰“达理”精神是儒家思想的体现。据有关志乘及民间传说综述:大峰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原籍浙江温州,出身豪门,自幼聪明好学,后列位进士,当过县令。为官几年,因不满当时朝政腐败,不愿同流合污,遂弃官遁入空门,法号大峰。由此可看出,大峰是读书人出身,那么儒家的仁、义、礼、智、圣(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对其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从读书取仕到不愿同流合污,充分体现了读书人洁身自好的“达理”精神。这种精神对后人还产生了深远影响,乡贤蔡谆之孙蔡震中进士后,腾让书斋改建为“报德堂”,报答大峰建桥功德,就是明显例证。

    第二、大峰“慈爱”精神与释家思想一脉相承。大峰选择弃官遁入空门,并非消极的思想,而是一种更加积极的进取行为。他到和平后,施医赠药,还在练江上建造了一座大桥,普度众生。这种从“出世”到“入世”,从“觉己”到“觉他”,是释家“大乘法”思想的写照,从中也体现了大峰学佛已进入较高的境界。

    第三、大峰“济世”精神折射着道家思想的光辉。大峰在和平做好事时虽为佛教徒,但圆寂之后,由于有功于社会,被后人当作神崇拜,故而又演变为道家人物。尤其他济世利民的做法被后人所仿效,建桥铺路、治病救人、扶危济困等善举,数百年来传承不衰,这便是道家思想的闪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