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艺术丛谈>

继承和发展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之管见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陈 震 时间:2009-05-18 Tag: 点击: 2
  潮阳英歌舞、潮阳剪纸和潮阳笛套音乐被誉为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它是潮阳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潮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三瑰宝”源远流长,以其各具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风格而被世人所赞誉。最近,分别被省政府和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国宝”。
  源于明代衍传至今的潮阳英歌舞,以其威武雄壮、豪放粗犷、刚劲雄浑的风格和特点而于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英歌艺术)”。其中1996年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第六届“群星奖”民间广场舞蹈比赛,荣获银奖;1996年至1997年两度赴香港参加中国广东潮州民间艺术汇演,1999年12月代表汕头市赴澳门参加“迎澳门回归”文艺大巡游活动,名震濠江,2002年12月赴深圳参加省第十一届运动会闭幕式文艺晚会表演,同样赢得很高评价。
  现被专家誉为“全国剪纸大家族中的奇葩”的潮阳剪纸,以其清秀纤丽、精巧雅致、剔透玲珑而具有唐代遗风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而著称,于1997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多年来,有不少剪纸作品参加省以上展览,并多次在参展中获奖,其中部分剪纸作品分别被编入《广东民间剪纸集》、《中国民间吉祥》,2002年有60件作品编入《中国美术全集民间美术分卷·剪纸卷》,在全国十三种风格的剪纸中占了一席之地。
  始于南宋末年,被誉为一朵古色古香的乐艺奇葩的潮阳笛套音乐,以其古朴而庄重典雅,幽逸而清丽悠扬的艺术特点并具有宫廷音乐的本色和风韵而备受赞叹。笛套音乐曾接受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国唱片社的录音灌制,多次参加潮阳、汕头举办的重大节日文艺表演和音乐会演出,并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报道,受到专家学者很高的赞誉。曾被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称之为“盛开在岭南永不凋谢的华夏正声”。中国音乐学院刘德海教授谓之是最古老的、保存得完整的宫廷音乐,它的历史性和艺术性可以作为中国音乐学院的必修之课。于2004年被广东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笛套音乐)之乡”。
  面对潮阳民间艺术的“三瑰宝”,今后将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总的是要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科学发展观,弘扬优秀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充分发掘和利用潮阳民间艺术资源,把民间艺术“三瑰宝”做深做细,做强做大,更好地推动潮阳文化、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订工作规划。建议成立以区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工作机构,把这项工作列为常年性工作,并坚持做到常抓不懈。各镇、村(居)根据工作需要,也应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同时要建设好两支专业队伍:一是文化业务骨干队伍,做好民间艺术“三瑰宝”日常工作;二是表演和培训队伍,以文化业务骨干、民间艺人等组成,做好培训和表演工作。同时要对全区民间艺术“三瑰宝”作一次全面普查,把继承和发展民间艺术“三瑰宝”的目标、任务、方法步骤以及时间安排作全面系统地规划,并组织分步实施。
  二、认真开展研究,抓好继承和发展。针对民间艺术“三瑰宝”的浓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的特点,应当贯彻两条腿走路的工作思路:一是抓好发展和继承。向历史渊源作纵深的挖掘、搜集、研究、整理、总结,以回归艺术本源,发掘更原始、更古老、更传统的艺术特质,并把它发扬光大。二是抓发展创新。要更新艺术观和世界观,在保留“三瑰宝”的艺术特色和风格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艺术整理、加工,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比如,对于英歌舞的发展,可争取舞蹈艺术院校的支持帮助,进行艺术加工,让英歌舞走进艺术院校的课堂,成为一门舞蹈艺术,逐步演变成为一种舞台艺术。同时,要整合智力和艺术资源,加强对全区“三瑰宝”民间艺术队伍进行分类指导和培训,提高其整体艺术素质。此外,还要继续抓好普及工作,如通过与艺术院校挂钩,开设剪纸、英歌舞和笛套音乐艺术选修课,也可将剪纸艺术渗透到中小学校,成为第二课堂,比如设立剪纸兴趣班,培养新一代剪纸爱好者,让其后有传人。
  三、加强宣传和推介工作,开展内外文化艺术交流。要多方面加强对民间艺术“三瑰宝”的宣传和推介,除通过电视、报刊以及影音资料(包括录制或出版CD、VCD等碟片)进行宣传外,可在本地和外地举办展览、展演、汇演、展示等活动。比如,可在潮阳旅游风景区进行图片或摄影展览,并组成民间艺术团体进行现场表演。同时,争取在互联网上开设“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网站”,在更新更广阔的平台上展示潮阳民间艺术,使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成为潮阳的文化品牌。
  总之,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今后要如何做强做大、做深做细,更好地继承和发展,需要各级党政和部门以及全社会的大力关心、支持和帮助,充分利用民资民力、企资企力和侨资侨力,从财力上、物力上和智力上予以更大更多的投入,为继承和发展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共同作出贡献。(陈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