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艺术丛谈>

主动引导民俗活动 促进民间艺术传承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陈创义 时间:2009-05-21 Tag: 点击: 2
  当前正在展开解放思想大讨论,联系实际,我区民间艺术门类多姿多彩,其中不少已列入省级以至全国非物质遗产名录。而大部分的民间艺术是以民俗活动为载体的,历来对于民俗活动有的视为封建迷信而采取禁止或者回避,这对于民间艺术生存传承显然是不利的。笔者以为应当正确评价民俗活动,分析其形成发展过程,主动引导,使之健康发展以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承。
  一、 民俗活动是民间艺术生存的土壤
  历来民俗活动是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清代潮阳诗人陈作舟的《潮阳竹枝词》中有“为赛灵神沸管笙,衣香人影簇春城。窥人恐被人窥去,扇底秋波半角明”。词里描绘了人山人海满城观看游神赛会盛况,其中不乏有用团扇半遮的憨态十足的少女。值得注意的是“为赛灵神沸管笙”中的管笙,在潮阳笛套古乐中笛、管、笙、箫是四件主要吹奏乐器,那么词中描绘的游神赛会就有今已列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潮阳笛套古乐了。演习至今城乡社庆“营”(出游)双忠圣王、天后圣母,三山国王以至祭社奉敬宋朝大元帅等民俗活动中,我们仍可看到一支支民间艺术队伍,如潮州大锣鼓、游标旗、英歌舞、醒狮武术、布马舞、麒麟舞、龙舞边行进边表演,夜晚广场则有潮剧演出,在祀神彩棚中又可见到赛桌、水灯桌上的香稿末塑像、剪纸花等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作品,可见民俗活动为民间艺术提供了展现的舞台。
  再看这些民间艺术的来源,有的是向外地聘请而来的队伍,更多的是本土艺人献技。因为民俗活动的需要,民间艺术也就得到传承。因为是本社区开展民俗活动,本社区能吹弹歌舞能剪纸花者必虔诚参加献技,如本人未谙此道则鼓励支持子女积极习艺,使民间艺术得以传承。近年来笔者就在民间艺术展演中看到一支支青少年队伍,诸如潮阳金浦及古帅的青少年英歌舞,后溪及灵沙宫的青少年笛套锣鼓,铜盂青少年醒狮武术,澄海莲下的青年麒麟舞、龙舞。在潮阳祭社奉祀宋朝大元帅民间文艺队伍中有18支青少年男女英歌舞队,近20支潮州大锣鼓、笛套锣鼓队,近2000多名青少年参加了民间艺术展演。尽管他们的技艺未达精熟,但通过民俗活动,民间艺术已是在青少年中播下种子,代代传承了。
  二、主动引导民俗活动,促进民间艺术传承
  民俗活动有着悠久历史,随着时代演进而在传承之中不断更新。通常将民俗分为良、陋、恶三种,建国以后恶俗已经根除,陋俗不断在进行改进,而良俗则在传承中增添新的内涵。在我们这里主要是应如何对侍社庆中的游神赛会这一社会现象。
  由于科学水平与生产条件局限,古人对自然因崇拜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安居乐业。所谓祭社原是祭土地之神,祷求五谷丰登一方平安。后来发展为一个社区或一个乡村以至一个区域共同奉祀之神。如忠烈英雄的张巡和许远双忠、宋朝大元帅、庇佑降瑞的天后圣母、三山国王,还有为民造福的广东两抚院知县和县丞等等。对此,我们只要主动引导,挖掘其积极因素,逐渐减少消极影响,此类民俗活动定会朝着健康发展的。
  首先是深挖其积极内涵。近年来,有对妈祖文化探讨,弘扬其济世扬善助人为乐精神;有对双忠及宋朝大元帅内涵进行剖析,发扬其爱国爱乡保家卫国历史传统;而对诸如广东两院、知县县丞为民解厄的感恩则升华为干部应当一心为民。在游神过程中通过楹联、标幅、标旗词句表达出这些积极内涵,鼓励着人心向上。
  其次是在游神过程中增进新的内容。历来游神赛会有净地理项目以保一方平安。近年来在游神时发动热心人士捐资,修路疏沟使社区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无疑是受到人们欢迎的。
  再次由于科学水平限制,游神祭神历来有祈求保佑因素,笔者看到的就有祈求合境平安、风调雨顺、渔农养殖业丰收、施工工地安全之类内容,这既是人们意愿,也反映对神灵的寄托。随着时代前进,一代代人文化科学水平提高,越来越认识到人是主导的。我们通过不断宣传,深入普及科学文化,人们素质提高之后,那些祈求实际只剩意愿和一种形式了。
  综上所述,我们只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察民俗活动,发挥其积极因素,民俗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是起到一定作用的。如果主动引导民俗活动健康正常开展,无疑对民间艺术传承是有一定促进作用。                      (陈创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