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艺术丛谈>

传承潮阳笛套音乐断想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陈创义 时间:2009-05-18 Tag: 点击: 2
  二十年前,中国音乐学院曹教授称潮阳笛套音乐为“华夏正声”,“其‘直、方、大、雅、正’的独特性格岿然屹立于当今民乐音乐之林。”如何传承潮阳笛套音乐,我们可通过“会讯”平台切磋交流。笔者是其爱好引玉,也将断想诉诸笔端,就教于行家。
  先说抢救与研究。 建国以来宣传文化部门与音乐工作者对潮阳笛套音乐抢救研究与传承做了大量工作,取得可喜成绩,但此项工作时断时续,队伍尚未形成。窃以为这支队伍除了专家、行家之外,广大笛套音乐演奏家也应是这支抢救研究队伍的成员,需知潮阳笛套音乐“曲调宋元应有字”演进历程留下古曲轨事,总有蛛丝马迹可以觅寻。即便数言句曲,集腋成裘,必会有可喜之收获的。
  只若抢救研究,视野应是放宽,纵横结合。就笛套音乐起源来说,例如,有的说是宋末吴丙传入。查《潮阳县志》所载其传曰:吴丙,字汝光,永福人,一鹇之子,孰行能文。初以进士知安浮县,有治绩荐擢朝散大夫,提辖行在左藏库,赐紫金鱼袋,屡抗疏言事不报。时文丞相天祥起兵趋潮,丙与天祥善因来潮,知大厦不支,遂契眷家焉。舍家园十六余亩于东山超真观,晦迹为方外游。所著有宗范及杂咏诸编。”吴丙朝中提辖左藏库,是管理财帛之职,传中也无记入潮带宫廷乐工之事,不知其《杂咏》诗有咏及音乐之篇章否?如果能从其遗著或吴氏族谱寻得印证,那么吴丙人潮带来宫廷音乐便言之凿凿了。不然只能说是相传。但这也无妨碍我们持笛套音乐起源于南宋宫廷乐传来之说。我们放宽视野,就诸多角度切入观察,如自与元朝开始,每年中秋之“赏仙会”,便是元朝潮阳人借对月演奏前朝音乐以抒发怀国之情。那么潮阳的笛套音乐就是起源于元代之前朝南宋了。我听林立言先生介绍:正宗的笛套音乐宫廷所用的是红木板,而击板之手不可高于齐眉,以避窥皇帝之嫌,以保持来源于宫廷音乐之特色。有一位教授提出可从旋律、调式、结构、演奏等音乐形态展开比较研究,我以为这不仅是探讨渊源,而是通过研究促进我们正确传承,保持潮阳笛套音乐在民族之林中这活化石原貌,让这颗明珠熠熠闪光。
  再说传承得有内容,得有资料、范本。建国以来宣传文化部门组织录灌制了唱片、录音带、编印《潮阳笛套音乐》专集,产生很大影响。但时隔已久,存量甚少。音乐专家陈天国教授编著的书洋洋数十万言,为潮阳笛套音乐研究作出贡献。然而从传承需要出发,还应当整理编印一本书,内容是简练介绍潮阳曲目再行校正,增加重新整理的曲目,将以前收集到的全部收入书中;介绍笛套音乐演奏手法的文章。如果考虑出书与陈教授著作重复耗资,则可先将此内容组织录制VCD影碟。此举既是对文化遗产继承传世的需要,也是传承普及需要,后学者有范本对照练习,同时也可为媒体,电视电台提供资料,扩大宣传影响效果。当然,完成此项工作需投入一定人力和资金。但为传承保护这民族音乐活化石这一目标,相信有政府支持,主管部门策划组织实施,热心人士参与、资助,这件有意义的工作经过努力是能做好的。
  最后说说培养接班人的事。目前潮阳的笛套音乐行家不仅活跃于本土,还应邀到汕头或上京到外地演奏,屡获殊荣,有较高的知名度。但也应看到行家们逐渐步入晚年,彼此都关切培养接班人以使笛套音乐代代传承。大家通过多种途径,在乐社、社区锣鼓队、民俗活动吹奏班、有的还提出走进校园(其实此项比剪纸、英歌武难度再高,需要多设备与培训时间)进行传艺,关键是对象如何选取的问题。培养的笛子既要对笛套音乐有兴趣,学艺还需要有耐心、恒心。以笔者为例,1955年来潮阳高级中学读书,跟着郑铁生同学到郑国瑞先生处学习吹笛,记了好几首曲谱,到文化馆看到郑国瑞先生演奏笛套音乐,兴趣浓烈。后因学业重、加上无恒心半途而废。如今的青少年可选择学习音乐种类多,有的父母喜欢儿女学钢琴、小提琴、电子琴。要寻选学笛套音乐笛子必须通过多方面唤起、培养其对笛套音乐的认识与兴趣,而且还需合理安排传艺时间,创造条件使其学有恒心达艺成,这需要下苦功夫而任重道远。因而对于连年来以至今后薪传有成者,应宏扬其精神,推广其经验,使之蔚然成风。(陈创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