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艺术丛谈>

潮剧艺术与市场经济断想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陈创义 时间:2009-05-21 Tag: 点击: 2
  随着经济繁荣,第三产业的发展,歌舞厅、卡拉OK厅、有线电视等多种文艺样式兴办,戏曲艺术在强劲冲击波及下,据文化部有关机构公布数字,全国连年有几百个地方戏曲团体没有演出了。然而在我们潮汕,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海内外热心潮剧艺术的仁人志士扶持,潮剧发展虽有重重困难,却仍呈现勃勃生机,在服务潮汕经济中发展。
  其一、走向国际。1993年春在汕头市举办的国际潮剧节是历年来潮剧走向国际的总结,也是潮剧走向国际的新步伐。今年又将举办国际潮剧节。开放改革以来,从广东潮剧院一、二团、潮阳潮剧团到市县不少潮剧团体,或出访献演、或莅港参加盂兰节演出,有的是灵活派出小组到异国辅导以至与当地潮剧同仁合演,有的是与潮剧相连的如庙堂音乐到香港等地演奏,这对于扩大潮剧影响,产生了一定的效果。这些演出(奏)活动,不仅是联络乡谊,而且通过这些活动连结海内外侨胞,唤起乡情,热爱梓里或到故乡办福利慈善事业,或投资故土建设,潮剧艺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我们的潮剧艺术走向国际还需再作努力,我们潮剧演出队伍出访演出的国家和地区不多,还有待我们发展,且在形式上不够灵活,固然这里有些受到政策限制,但我们可以积极想办法通过各种渠道,采用诸如以劳务输出形式与当地的潮剧团、潮剧艺人同台演出,拓展潮剧演出市场。
  其二、活跃潮汕文化市场。虽说如今潮剧团体几乎没进入戏院上演,但是潮剧的演出仍然十分活跃,其中广场戏便是潮剧广阔的演出市场。华侨港澳同胞回乡建学校、修桥梁道路、办医院等福利事业项目竣工剪彩时请潮剧团演出,乡村中的民俗活动请剧团助兴。而且,随着经济发展,人民收入增加,婚丧喜庆请剧团、电影队助兴。其中,丰俭由人,也有请潮剧艺人走唱班助兴的。而且因为在广场甚至家庭演出(唱)男女老少咸知、咸宜、咸观赏,客观上对潮剧的普及有潜移默化之功,再加上潮曲卡拉OK的灌制也给年青一代以熏陶。和全国不少地区戏曲艺术相比,我们得天独厚,乡村民俗活动演潮剧,海内外乡亲赶回来看戏。一位旅美侨胞曾在台下对笔者说:“这真是国运兴,家乡旺,有戏看。”海外侨胞不仅出钱请戏,回乡看戏又与村干部联系,捐款乡里办福利事业等。正因为如此,广场戏屡演不衰。有个职业剧团,一年演出200多个晚上。也因为屡演不衰,同样对于潮剧艺术发展从质量上有更新的需求。
  潮剧艺术随着国内外形势发展,在市场经济中有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呢?
  首先,在体制上要改革,多给潮剧艺术团体以自主权。我们潮阳潮剧团连年来改革实践已总结出不少经验。客观上,我们要明确,艺术团体是建设精神文明部分,潮剧团要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而在微观管理上,我们无论在用人、经济、排演剧目都要给剧团以自主权,将剧团引入竞争机制,在竞争中予以发展。有个专业潮剧团一年只演十几场,而有的职业剧团,一年演出二、三百场,所谓优胜劣汰。因此,我们要调动剧团主观能动性,发挥积极因素。以选排剧目来说,剧团常年演出,对观众需要什么剧目最清楚,要排什么剧目,只要健康,行政上不要多加干预。在演出时间外有一定制度,但是,特别是对外演出,在不影响政策的情况下,尽量给予灵活、松绑,扩大对外演出市场。
  其次,繁荣创作。如今剧团从戏院舞台转移到乡村广场,演出时间长,观众多,观看的人成千上万,男女老少皆有,文化层次与城镇观众不同。因此,广场戏迫切需要通俗戏剧。通俗戏剧有传统通俗文艺表现手法:从开端至结尾有头有尾的结构,顺理成章,情节如跳跃太大,观众便看不下去,因而广场戏剧目更要注意情节,层层铺垫,细针密线,首尾呼应。再者,一个夜晚如演两个毫不相干的剧目,观众难以站住脚,广场戏应该学习章回小说,编连台本戏,用一个个悬念吸引观众,语言力求通俗易懂,俗中求雅;表导演应汲取通俗文艺的白描手法,音乐设计要注意地方韵味。
  另外广场戏剧目必须发展。首先,要拓宽题材,中老年观众对传统剧目看多了要看新的,青少年这批不可忽视的戏剧观众接班人更追求新鲜感,这就要求创作者视野要宽广,既要整理传统剧目,又要新编历史剧、现代剧。
  同时,为了把优秀艺术产品送给广大农民,广场戏演出剧目需要精益求精,这里也是优胜劣汰的竞争需要,一个乡往往请两个剧团到广场竞演,俗谓斗戏,优者下回乡要先聘请,即使一次只聘一个剧团,如这次演得好,下次再请便又要有新的剧目。潮汕地区专业潮剧团三十多个,一年需要排练多少剧目可想而知,这里不可能都是自己创作,移植、整理、改编明显是必要的途径。但是繁荣创作,抓重点题材,特别是以我潮汕古今题材编写剧本上演也是个重要任务,其意义众所周知,无庸多言。振兴潮剧,好剧本是关键。这一点广东潮剧院是各市县的表率,各市县剧团积极投入创作演出。去年广东潮剧发展与改革基金会、广东省剧协举办剧本征集活动,评出一批优秀剧目并给予奖励。笔者的新编历史潮剧《萧端蒙巡按贵州》与郑儒雄的《天子泪》也获入围奖。这是繁荣潮剧剧本创作的良好开端。
  繁荣戏剧创作,编导人员青黄不接又是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个戏编后能否上演跟专业知识与舞台实践经验密切相关,因而会编戏的人不多。而不多的人即使一个戏编后能上演,稿酬也不丰厚。戏写后不能上演是经常的事情,也就等于无效劳动。这样愿意写戏的人也就不多,好多写戏的人转行做比较有经济效益的职业。水土流失,形成断层。因此我们必须从多方面发现、培养、扶植新作者。比如最近,我市有位青年女作者,写了剧本,苗子好,我们便加以辅导、培养。同时我们对其生活创作条件要尽可能的关心,除了奖励机制实行,我们还有诸多事要做。主管艺术行政部门、剧团领导都要认识到培养编剧接班人的重要性,并付诸实际行动。
  面对市场经济,面对新一代观众,我们的戏剧文学创作既要保持戏曲传统,可以唱做念表演,又要让青年观众看得懂,故作艰深的词句令观众望而却步,雅俗共赏富有时代精神的戏曲语言是吸引观众、引起观众共鸣的先决条件。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时间观念特强,我们的戏曲不一定都是在广场上演,如果在舞台上则要注意节奏紧凑,不要拖沓,既有传统又有新意的戏有观众面,我们的戏曲才能生存。
  第三、培养人材。随着经济繁荣,为青年人提供就业机会越来越广泛,有的潮剧中人寻求其它职业,对于从事潮剧艺术似乎不像以前那么向往,这里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问题。有些地方,如潮阳潮剧团坚持办戏曲演员训练班,无后顾之忧。而办训练班则要因地制宜,在保证质量前提下,灵活多样,为潮剧队伍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材。对于在岗演员则应通过带戏练功、参加各项比赛提高艺术水平。如我们潮阳潮剧团多次参加中青年以至老年唱腔比赛,屡获殊荣,使这几年剧团演出水平不断提高,好评如潮。
  第四、培养下代观众。除了潮曲卡拉OK唱带普及,演出内容节奏注意适合年青人欣赏外,还有必要在学校试点,逐步普及。近年来媒体对成功单位成效常有报道。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潮剧这朵南国鲜花定会世代盛放的。(陈创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