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关键字:
当前位置 :| 主页>艺术丛谈>

文化遗产与幸福潮阳

来源:潮阳民艺 作者:郑会侠 时间:2011-06-11 Tag: 点击: 2
郑会侠
    潮阳置县迄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斯地发祥较早,山海两利,人文昌盛,人杰地灵,有“海滨邹鲁”之称,历代名人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民俗多姿多彩,独具滨海特色。列祖列宗留给我们的物质、非物质、自然等文化遗产十分丰富。2006年5月,英歌舞、笛套古乐、剪纸“三瑰宝”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潮阳文化发展史上的大喜事。
    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建设幸福潮阳息息相关,互为作用,辩证统一。昔年,潮阳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县人民一道,为革命做出流血牺牲。出身于原潮阳成田后坪村的革命石匠翁千,受命于彭湃、徐向前、李富春等的指示,一家三代先后投身革命,以大南山之巨石为笺錾刻革命标语,他一家次子、四子、六子、堂弟、堂侄等5人先后血洒大南山,用鲜血和生命錾刻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等革命石刻标语35石、37幅、461字,成为广东省极为珍贵的革命文化遗产。笔者撰写的《大南山革命石刻标语》一文和照片,历经全国3次筛选,去年发表于由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研讨会主办单位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向纪念建堂90周年献礼的专著,填补了闽粤赣三省的空白。
    如今,革命老区人民一如既往,为保护、发展、繁荣文化遗产做出无私的奉献。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代表从幸福、幸福感、幸福指数等为建设幸福广东建言献策。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指出,广东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已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追求体面、尊严和高质量生活已成为全社会强烈呼声和价值追求。增进民生福祉,是广东经济增长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加快转型升级是手段,建设幸福广东是目的,就像“做蛋糕”与“分蛋糕”的关系。建设“幸福汕头”和“幸福潮阳”也是如此。文化乃幸福感之重要因子,发展、利用文化遗产,建设“幸福潮阳”是潮阳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应树立的崭新目标。
    建设幸福潮阳,犹似春风化雨,给潮阳人民、特别是老区人民带来了无限的感动和温暖。潮阳区历届区委、区政府都十分重视老区工作。近几年来,积极实施“挂钩扶贫”、“产业扶贫”,以加快发展为主线,发展老区资源优势,解决老区山区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和住房难、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一保五难”问题。
    笔者参与老促会工作已19年,深解老区的现状和老区人民的呼声。幅员广阔的老区发展滞后,已成为我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障碍。老区人民一直呼吁把“老区优先”写入潮阳区十二五规划。老区具有革命传统优势、资源优势、劳力优势,看不到老区的优势,“老区优先”就会成为一句口号。因而,在保护、利用、发展文化遗产,建设“幸福潮阳”中,我们要感恩老区、宣传老区、反哺老区、回报老区,优先建设幸福老区。
    老区人民也要继承弘扬革命传统,完成革命先辈未竟事业,坚持艰苦创业精神,自觉主动从“等待输血”向“自我造血”实现漂亮转身,不拖发达地区的后腿,敢干敢闯,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把老区山区的生产力释放出来。
    革命老区在处理实践弘扬文化遗产和建设幸福潮阳的关系中,也涌现了一批先进典型。
贵屿镇龙港村,早在1945年1月就建立了中共地下支部,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村历届党政班子承先启后,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全村现有企业58家,家庭作坊280多家,2010年工农业总产值5亿多。先后被授予“汕头市先进基层党组织”、“汕头市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广东省生态示范村”、“广东省卫生示范村”等称号。该村每年春节向村民派发红利,传统节日慰问五老人员和贫困户已成惯例,村民全部由集体出钱办理医疗保险,村里办中学、小学、幼儿园,设革命文物陈列馆,建农民公园、剧场、戏台、老人活动中心。金灶镇东坑村,2009年11月修建3公里长的东(坑)谷(饶)公路解民忧,使该村1400多人架摩托车、单车到谷饶、铜盂、和平等镇企业打工,每年每户平均收入1200元。该村生态立村,特色兴村,发展绿色产业顺民意,把老区建设成春有桑椹、夏有杨梅、秋有柿子、冬有三棱橄榄“四季常青”的果园和“绿色银行”。河溪镇上坑村原是全省出了名的高氟区,氟骨症患病率七成多,部分村民弯腰、驼背、跛足甚至瘫痪。其时流传“有女切莫嫁上坑,新郎驼背面青青;有男勿娶上坑女,娶进家门担重枷”的顺口溜。1985年实施改水,如今,在外搞建筑、装修施工队30支,从业300多人,昔年的“病夫村”、“光棍村”变成了“富裕村”、“幸福村”,先后有120多名健康的青壮年与十多个省份的女子喜结良缘,新生儿眉清眼秀,聪明伶俐,印证了生物学“远缘优势”带来的实惠。